多希望你还在,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哪怕此生不再相见,至少、你还在。
我不追星,没有爱豆,对于乔任梁,也只是在快本里看到过。他的笑很灿烂,是有些印象。事件是第二天的早上从朋友圈里得知的。有些震惊,有些悲痛。因为太年轻的生命,也因为太决绝的方式。
看微博的时候,满屏都是他的消息,抑郁症、网络暴力、善意的期盼、恶意的揣测。尤其是看到陈乔恩微博下的恶言恶语。竟有了些愤怒。也许说这些的人,自认为站在了道德至高点,自认为是为逝去的人讨回个公道。可实际呢?与哪些恶意揣测的人又有何区别?哪些道貌岸然的人哪里知道失去挚友的痛、哪里知道有些痛是难以言说的。
我看过身边更年轻的生命的逝去。是一个你一直觉得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朋友,在他十八岁的年华选择用最决绝的方式告别。有多痛呢?不管多久都难以相信难以释怀。拒绝说话、只是一个人消化。因为那种悲痛越说越痛。不管过去多久,你再想起来,心脏依然隐隐作痛。有时候想想一个人是有多勇敢选择死亡,又是有多恐惧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些选择离开的人,那时候的那种绝望,不是活着的人能够想象的。我们能做的,只是怀念,只是默默希望天堂不会有痛苦不会有恐惧也不会有绝望。
微博上开始呼吁大家减少网络暴力、给他人更多的尊重,呼吁大家关注抑郁症、多一些关心和帮助。其实语言暴力何止存在于网络,现实生活中的暴力也无处不在,甚至成为一种标准。生活中,我们总是在被比较,被标准化。读书时要名列前茅,工作时要出类拔萃,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一定得结婚生子,要有房子车子票子。那些没达标的人,便要活在所谓的“吃瓜群众”的恶意中。可实际上,这一切与“吃瓜群众”并无关系。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别打扰别人的幸福》。里面记录了一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异地恋的情侣。女孩坐二十几小时硬座与男友相聚,同学得知后,忍不住说我要是她男朋友一定给她买卧铺。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卖地摊的夫妻。丈夫骑自行车来给妻子送饭,粗茶淡饭,倒也觉得生活温馨。路过的中年大嫂看到饭菜带着嫌弃说大妹子这菜一点油水都没有怎么吃得下去。第三个故事说的是一家人。儿子考上了大学,虽然只是一所普通大学,但全家人都很幸福和喜悦。带着这种幸福喜悦送儿子去车站。在车站遇到的熟人得知儿子的大学普通后轻蔑地说你儿子读的那破大学了读了也白读。我儿子读的是名牌大学,出来就月薪上万。
三个故事讲完了,我并没有说结局。可我想你能想象。也许有人说不要听别人的、内心坚定些。可,这很难。故事中也许只是一句听起来不无道理的话,可生活中我们一直在听着种种的比较、标准和恶言。也许我们是故事中的受害者,也许也在扮演着故事中的施害者,也许我们总是在不自觉中伤害着。
同学、朋友、亲人、路人…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人生本来就很残酷了,即使你心存恶意,即使你觉得不吐不快,即使你觉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别人的事、别人的幸福面前,请口留善意。
后记:某日体检的时候,偶遇一位在社区工作的长者。在等待区聊天的时候她聊到健康的问题时候感慨良多。她说她们的社区有一万人,有精神疾病、分裂症、抑郁症的人占到了1%,而在十年前这个数字仅仅0.3%。提及原因,大多是社会压力过大,语言暴力严重,承受力却越来越弱。老人家最后一句说,看过太多的决绝离世,现在对身边人,只求健康幸福,别无他求。也许,我们总是在看过生死后才幡然醒悟,但、那真的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