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笔名:南雁北望,古诗文爱好者,家乡文化的整理者,乡土文化的传播者
恩县八景文化的奠基人-----姚惟一
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以及文化发展,都会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出本土的风土文化,这在明代文人墨客不断提炼精益求精,形成明代地域性的景色文化。现在翻越任何地方古县志都会有什么“某县八景”或“某县十景”。恩县在明洪武二年降级为县,洪武七年(1374)迁址徐官镇(今恩城镇),经过二百年发展,也形成地域文化---恩县八景。
恩县八景是通常说法,到清代成“十景”。我们还是以最早万历版《恩县志》为标准,以当地文化景观为背景,当地文人谁是当景观文化奠基人?因为只有当地成长的文人,从小才能耳闻目染地领会当地风情雅事,才能对本土文化高度总结概况,提炼精华,形成乡土气息的景色文化。
明代以恩县乡土文化为题材的诗词中,留有姓名以及作品的人有:左杰(十首诗)、石迁高(一首)、姚惟一(八首诗)、董琦(三首)、申九峰(一首诗)、赵东齐(一首诗)。其中董琦三首都是和诗步韵于左杰其中三首,可暂略;申九峰的《津期晚霜》因太雷同《山居秋暝》的山寨版,在宣统版就把此篇删除;官位最高的石迁高作《登积石山谒禹庙》,明显跑到禹城去了,也暂略。虽然左杰作品十一首诗,但其中二首是《春兴》,不符合地域文化的特点,所以只有左杰有九首诗。姚惟一虽有八首诗,但都有文化特点。现在我们就比较他们两人的作品最具有恩县地域文化代表性。
先看左杰作品:《回銮行宫》、《崇兴钟韵》、《游崇兴寺等佛阁》、《平沙落雁》、《西山晚眺》、《槐荫清风》、《题漳南夜月》、《虹桥潭影》、《古渡渔烟》。“回銮行宫”是明初朱棣曾经行营驻地,左杰只是在空荡的遗址高高土堆上怀古。实际自然景色为七景。
姚惟一作品:《芹畔晓钟》、《贝野长提》、《平沙落雁》、《西山晚眺》、《四女遗柳》、《漳南夜月》、《虹桥潭影》、《古渡渔烟》。八首诗八个景点高度概括,可惜“四女遗柳”是被当地村民误传,而作的诗。他们共留下六个相同文化题材,这是共性。再具体个人不同:
姚惟一,恩县人。虽然一生未进入仕途,只到县庠为庠生即秀才,因他的出生年代无具体考证,只记载为庠生,所以也就是他与仕途似锦的左杰(有年代考证)之间暂不能界定先后。但他八首题材更接地气,有鲜明地域性。从万历版《恩县志》中诗词中,可以确定的事姚惟一首创二个景色题材:芹畔晓钟、贝野长提。《恩县志》记载:学宫东端钟楼,正德四年(即1509)知县张宁创建。这个时间左杰已经十五岁,也就是童生,也只说明这件事对左杰是知道,但没有留下文学题材。但也不能说明他们出生年代的早晚。只是说明题材《芹畔晓钟》比《崇兴钟韵》的文化韵味上更胜一筹。败笔就在《四女遗柳》,《恩县志》记载:在县治西北五十里四女树镇,又云四女遗树,俗呼四柳树,误矣。
左杰,生于弘治八年(1495)农历十月二十九。嘉靖八年(1529)春己丑科进士,时年三十五岁。嘉靖九年任浙江余姚县知县,嘉靖十一年,升户部给给事中,嘉靖十五年(即1536)升户部主事(正六品),工部员外郎(从五品);嘉靖三十年(即1551)河南参议(从四品),陕西副使(正四品),至河南参政(从三品)。说明左杰主要生活于嘉靖年间。他官场与文采一样顺畅,他的“槐荫清风”更胜一层,以及《题四女寺》的高度概括精华。由于他特殊身份,对推动“恩县八景”的传播推动起到巨大作用。
他们都没有写或留下---《通衢巍阁》作品。万历版《恩县志》记载:在县治(恩城)北郭外台址高耸、栋宇巍峨,登览闾阎如畦,田野如画,下系两畿九省通道为穿心空洞,行人往来交错其中,俨然蓬流小景非直,一邑奇观也。但没有记载建造年代,谁建造。明代保留下来《通衢巍阁》二首诗:一是由邹平县进士、青县知县潘榛作题诗,二是琅琊举人、恩县训导孙如埙作题诗,大体时间在万历二十二年以后至万历二十七年即1599,恩县志成书前所写,孙如埙还是编写《恩县志》参与者,据此退出“通衢巍阁”在明代万历年中期才修建完成,所以才有前人没有见,也就没有写了。
时隔一百多年后,看看清朝初年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恩县八景”是怎么认可的,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答案。我们再翻看雍正版《恩县续志》的记载,主修、恩县知县陈学海是继承“恩县八景”,并继续为恩县八景题诗,可以先看他题材诗有:《通衢巍阁》、《芹畔晓钟》、《贝野长提》、《平沙落雁》、《古渡渔烟》、《西山晚眺》、《漳南夜月》、《虹桥潭影》。(他虽没有写《槐荫清风》,但他写古体诗《题四女寺》)。通衢巍阁在明末之乱中被毁,在康熙四十五(1706)年由邑人夏增吉捐资重修拱辰门外的通衢巍阁,陈学海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任恩县,所以他写有《通衢巍阁》为首景。“恩县八景”都是以自然景观为依托,以“诗言志”为中心表达的文化特色。而《回銮行宫》与《槐荫清风》是以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故事为依托,自然景色几乎没有或者很少、不突出,所以没有列入“古恩县八景”之列。到了清末光绪版《重修恩县志》再被加入《回銮行宫》《槐荫清风》,变成“恩县十景”。(即使解放后恩县撤销,除去《槐荫清风》《漳南夜月》,还有八景基本都保留在恩城镇内,只是时过境迁有的被毁,有的不明显了。)
总体比较,姚惟一在地域文化题材形成起到奠基人作用;左杰更起到巩固传播的作用。
我们再回头看看“姚惟一”个人,虽没有官方记载,但其他书中得一点信息,并可以从他留下诗词中得出几个小结论:
首先:姚惟一家境一般。嘉靖年秀才,其祖父:姚可,弘治十五(1502年)贡生,官至光禄寺署丞(从七品),其兄姚惟精,嘉靖三十一(即1552年)贡生,官至仕至溧阳县主簿(正九品)。因为他取得庠生后虽然没能考取举人,但也没在县学校中挨着等每年的“岁贡”、“拔贡”,更没有钱去搞“恩贡或例贡”,可能为一家人生活而进入社会谋生计,一生仅为秀才身份。
其次,姚惟一的诗词文采很好(其八股文不是我们评理观点),他能把本土题材写的很好,并能被大家认可,并且能被收入万历版《恩县志》中,这对一个没有功名的秀才作品,实属不易。因为在嘉靖、万历期间,恩县考取进士、举人很多,对能去京城国子监贡生就一百多人,但能留下乡土文化题材的人确实凤毛麟角。
最后,姚惟一有很广社交能力,或社交平台(如在县城里作私塾先生),才使得他作品被流传,并被当地人接受。从他创作《芹畔晓钟》也能看出端倪,从事教育、距离县城不远。其他作品说明:他多在乡间来往,傍晚渔歌、西山远眺。至于他败笔的《四女遗柳》反而能说明他写作更早写,因在张光祖的《四女传》以及左杰写的《槐荫清风》后,在恩县社会上有个初步认识是槐树,也不会再出现被百姓误导为“四柳树”。所以反向证明姚惟一的作品更早写,只是他被后来者---左杰出色的光环掩盖住,历史还是公平的还给他一个文学空间,记载他文学作品。
恩县八景诗云:
其一首《芹畔晓钟》
作者:姚惟一,恩县,庠生
倚堞起层楼,悬金报昏晓。
铿鸣徹云际,余响振林表。
凡民破尘梦,化龙动芹沼。
万古回长夜,禹文道相绍。
注解
1. 芹畔,源于“采芹于泮”,解释:出自《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水之边有泮宫,是鲁国的学宫,也不知从何时起,据说读书人若是中了秀才,到孔庙祭拜时,得到大成门边的泮池采些芹菜插在帽上,这才算得上是个真正的读书人。后“芹畔”代指县邑学宫。芹畔晓钟:万历版《恩县志》记载为:恩治(恩城)学宫东端钟也,每发声徹幽邈、达效关逺迩。罕俪,因以著名。正德四年(1509)知县张宁建。万历十六年(即1588)知县吴永裕修。
3 .庠生: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4. 倚堞起层楼,是指钟楼是在城墙,倚靠城垛口。
5. 悬金报昏晓:悬挂的大钟每天在卯时、酉时发出金鸣之声。
6. 铿鸣徹云际,余响振林表。是说洪亮的钟声响彻云霄,传播很远。即使余音也常在树林中回荡。
7. 化龙:即亦鱼化龙,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亦名鱼龙变化。鱼化为龙,古喻金榜题名。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中国其历史渊源悠久,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的鱼图腾崇拜。
8. “芹沼”谦称之邑庠。
9. 禹文:语本《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莫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禹王所创下奋斗文化精神,就是华夏民族的文明。
10. 绍:连续,继承。
其二首《贝野长堤》
作者:姚惟一,恩县庠生,押七阳韵
贝野铺平阔,秋霖事短航。
河倾弥巨壑,堤筑障洪塘。
谷口回风紧,岭头蔓草长。
陈公逝已远,伟绩今流芳。
注解:贝野长堤,即陈公堤。今恩城西沙河,系古代黄河故道。北宋真宗天禧(公元1017-1021)年间,黄河决堤,滑州(今河南滑县)知州陈尧佐,造木龙杀水势,又筑长堤,人呼“陈公堤”
大意:恩县西边的沙河原野铺展平整开阔,秋雨事发阻碍航运。上游河水顷刻弥漫这个沙河中的巨大沟壑。当年陈公堤筑造安全保障,阻碍洪水外溢,像池塘一样。在河口之处河水徘徊,风紧浪急。沙河土岭上攀爬生长的野草都长了。当年陈公早已经远逝,但他留下大堤还在发挥防洪作用,他功绩芳名现在还在流传。
第三首《平沙落雁》
作者:姚惟一,恩县庠生,押五微韵
平沙向漠漠,百草自连天。
雁阵斜来远,霜寒飞更还。
拣芦楼未定,带月不成眠。
惊乱慵回首,归心选湖烟。
注解:.平沙落雁,最早是唐宋时期的一首词牌,被文人推崇。《恩县志》记载,在县治西二十里的东沙河古代称屯氏别河,因鸿雁时常聚集沙滩芦苇间,故名。
大意:在沙河两河平铺分布着大面积的白沙,百草旺盛生长伸向远方的天边。大雁如排着雁阵倾斜着从远方而来,到秋霜寒冷之时又飞还南方。他们忙着拣起芦苇搭建还未完成的家园,晚上在月光下也不能安心入眠。受惊吓后乱飞,困倦的回头张望,安心的念头还是选择在湖水烟波中。
其四首《古渡渔烟》
恩人:姚惟一,庠生,押五微韵
渡口天欲冥,舟人欵乃归。
笛声弄晚夜,蓼花伴残晖。
岚气新如织,晴光低似垂。
一灯明古岸,村落掩紫扉。
注解:古渡渔烟:《恩县志》记载在恩城东南十二里陈家口,有古黄河渡口,烟霞翠霭,渔蓑出没,景色可观明代,这里修有陈家口桥,历经多次重修,(今称流宁口桥)
整首诗对仗工整,唯一缺憾“花”字不符合格律的平仄要求,但整体意境很优美和谐
大意:在古渡口的天色将要昏暗了,渔人都融洽话别而归了。悠扬的笛声在傍晚前响起,美丽的蓼花伴随着最后的残晖。山中的雾气在新的织布漫开,晴明的光线低下去像垂没。一盏灯照明古渡口岸边,村落却掩盖在紫色天幕之下。
第五首《西山晚眺》
作者:恩人,姚惟一,庠生,押十一真
平地孤山秀,葱茏物色新。
崎岖看不尽,起伏杳相因。
落照翻江石,奇观掛海云。
晚来成一眺,襟豁觉清神。
注解:西山晚眺:在恩县治西有土山崇耸,草木蓊郁,每晡日坠之时,疏林掩映,景色亦佳。作者写诗之时,西山遗迹已经难寻,只能依据“图牒”确定西山的存在。所谓西山,其实就是古代为战时报警而建筑的高土台,史称“峰火台”,早已侵蚀毁坏无遗。今天恩城西南还有两个村为:东烟台、西烟台,可以做佐证。至于说旧县治(今武城)西的说法,有些牵强附会。
诗中大意:在恩县平原之地,有一个凸起的独山秀美,郁郁葱葱的林木一片新意。道路崎岖看不近头,起伏的地势看不到相连因果联系。落日晚照在期间相似翻滚江中的奇石,奇特现象像挂在云海之中。傍晚来完成一次远望,胸怀顿时豁然开朗觉得清爽神奕。
第六首《漳南夜月》
作者:姚惟一 庠生,押八庚韵
漳南风景别,古刹疑王城。
事远堪怀古,俗淳知有耕。
荒台基尚在,晦日夜常明。
河曲潆南北,遥瞻似有情。
注解:漳南夜月:在恩城西北六十里漳南镇(今属武城县),东汉时为东阳县城,隋改为漳南县,后废县入历亭县为镇。隋末窦建德、刘黑闼起兵处,原有起兵台,高丈余。相传,每晦朔夜,登台远眺,明如月夜,故名“漳南夜月”,最著名是明代进士左杰五言排诗。
诗中大意:漳南这个地方风景别致,一座古刹旧址被大家怀疑是当年窦建德所建的王城。事情越久远,甚至有的怀念古代发生事件,当地民风淳朴,只知道在此地耕作之事。当年起兵台都荒废了但台基还在那里,每月末的夜晚,运河岸边的白沙异常明晰。运河水曲折环绕由南向北回旋,犹向远方看好似含情脉脉。
第七首《虹桥潭影》
作者:姚惟一 庠生,押二冬韵
潭深不可测,空洞伏苍龙。
时见作霖雨,须曳慰野农。
虹势压洲渚,波光接混濛。
桥端名利客,指险叹渔翁。
注解:.虹桥潭影:县南二十里津期店,河桥长里许,旁有黑龙潭,凡雩取水,祈祷多灵,应其吞天浴日尤为美观。
诗中大意:津期店处的潭水深不可测,空洞传说藏伏一条苍龙。时令到了苍龙作浮云化甘霖雨,有需要时托引雨水来安慰滋润农家田野。河上的桥像彩虹气势上胜过水中的小洲,波光粼粼连接远方天际。桥头来往多是世俗商旅,话说水中异常美景多感叹渔翁自然。
第八首《四女遗柳》即后来《槐荫清风》
作者:姚惟一,恩县庠生,押十一真韵
植柳成陈迹,历亭堤越巡。
驱识盛来遗,直被舞残春。
河畔年光度,桥边夜月新。
孝思名不朽,华表鹤相驯。
注解:槐荫清风:万历版《恩县志》记载:在县治西北五十里四女树镇,又云四女遗树,俗呼四柳树,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