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效的学习路径,更常来自成功,而非失败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一次次跌倒,却又爬起来继续前行,最终学会了奔跑,听起来即合理又励志,激励了无数人在挫折中坚持。

中外历史上有很多从失败中崛起案例。

例如三国时期的刘备,早年颠沛流离,先后投靠过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多次被打得全军覆没,连根据地都几次丢失,但最后成功建立蜀汉政权,成为一代枭雄。

还有晚清名臣曾国藩,考了七次才中秀才,后来建立湘军又一直战败,羞愧之下甚至投水自尽,后来他凭借深刻复盘和超强韧性,成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兴第一名臣”。

发明家爱迪生更是把“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演绎得出神入化,他曾说过:“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因为如此,很多人都对从失败中学习充满执念,并且对成功的案例嗤之以鼻。

我曾经碰到这样的人,他似乎认为只有学习他人失败的经验,才能更靠近成功的真相。

有一次,我给一个朋友推了一篇文章,想让他从文中主人公的故事获得启发。但是他一直没有看,当我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说,成功的案例没有借鉴意义。

我问到,如果一条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借助藤蔓荡到对岸,只有少数人成功。你是向成功者学习技巧,还是咨询100个失败者,学会100种失败方式却仍然无法过河?

在迈向成功的路途中,错误的路径千千万,就像在迷宫中瞎撞。

失败仅仅排除了错误选项,却不指明确切方向。

相反,成功像迷雾中的灯塔,坚定地告诉船只“就是这里,这条路是对的!”

特别是在复杂领域中,盲目试错很容易陷入困惑与沮丧,徒耗时间与热情。

实际上这些年认知科学已经发现了学习的真相:

真正有效的学习,其实更多来自成功,而非失败。

想想孩子学走路的例子。如果每次尝试都是跌倒,他只会对走路产生恐惧。

事实上,他能够学会走路,是因为偶尔有那么几次成功站立、迈步的经历。

这些稀少的成功时刻告诉他:“对,就是这样!”成功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而失败只告诉他“这样不行”。

学习的核心不是承受错误,而是积累正确的经验,并不断优化策略。


那么,怎么用好这个理论提升学习效果呢,下面是一些建议:


首先,模仿成功模式而非避免失败

当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先找到该领域的标杆范例,仔细研究并模仿他们的做法。

想成为优秀的演讲者,先去看100个TED演讲视频,观察演讲者的技巧并可以模仿,这比研究100个失败演讲更有价值。

如果从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就要选择2-3个你想学习的榜样,深度分析他们的成功模式,并尝试应用在自己身上。

就像写公众号,找到对标博主和账号,像素性的模仿,成功的可能性比自己从0到1的搭建炉灶大得多。


2. 建立成功反馈系统

记录和分析成功经验比记录错误更重要。

保持训练日志,不仅记录错误,更要详细记录成功的过程和原因:这次为什么成功了?采取了什么策略?如何复制这种成功?

就好像运动员,除了日常反复训练,重要的还是进行复盘,不光是对失败的动作,同样对成功的要素进行分析。

成功就是重复对的方法。


3、营造85%成功率的环境

在学习环境中设置支持系统,确保85%的成功率。

为什么是85%的成功率?因为这是学习的甜蜜点。

在这个比例下,学习效率最高。低于这个值,任务过难,容易导致挫败感;高于这个值,任务过于简单,无法带来实质性成长。

例如学习外语,你要选择比你当前水平稍高的材料,但不要难到完全看不懂。

这样你既能学到新知识,又不会因过于困难而放弃。

同时,保持在85%的“甜蜜点”附近,你会发现自己进步更快,且更享受过程。


写在最后

学习的核心不是承受错误,而是积累正确的经验,并不断优化策略。

真正高效的学习者,不是那些最能够忍受失败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制造和利用成功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