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好好学习》精华总结01
作家史铁生写过一句“政治特别不正确”的话:“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头猪之间的基因差异,是恒定的、可量化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则会大到完全超乎你的想象,乃至无法预测。
出版业、传媒业、教育业、互联网,每天都在以海量的规模产出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是,“知道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动。而只有那些极少数的能够启动人们去做,去行动的知识,才能达到“临界值”,继而引爆你的小宇宙。
《好好学习》是一本关于知识管理的书,如何找到底层规律,发现并应用临界知识,是此书的核心内容。
>>>自序<<<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和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第一部分,介绍为什么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第二部分,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部分,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临界知识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
第四部分,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当然,有一些临界知识是通用的。
>>>引言<<<
什么是知识? 本书对知识的定义就是: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 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被作者成为“临界知识”。
本文是《好好学习》第一章的精华总结,包括内容总结和概念梳理两部分。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内容总结<<<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1、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作者总结,中国过去30年的社会发展,从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看,大概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多
第二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快
第三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深
可能已经慢慢到来第三个阶段,知识深度带来认知优势的时代。
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2、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什么才算深度认知?
深度认知是这样的: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比如: 有人问:为什么北京的房价那么高?第一个回答:都是炒房团搞的。第二个回答:北京的土地供应稀缺,而高购买力人群又高度集中,所以推高了价格。
再比如: 有人问:怎么增加团队的认同感?第一个回答:领导要经常开会强调。第二个回答:人的认同感来自全力以赴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其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共同参与的仪式感都很重要。
第二个回答感觉似乎更有深度。
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有些结论经过了更为广泛长期的验证,也在更普遍地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那么,这些结论就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3、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70后的小马宋会佩服90后的李叫兽,在营销行业混了十来年的老司机,会说一个90后的专业文章好,问题出在哪里?
在作者看来,问题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的努力有一个重大的误区,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的重要的“认知效率”。
什么是“技术效率”?
什么是“认知效率”?
作者以李叫兽《为什么你会写自嗨型文案?》为例。
文章定义了两种类型的文案:X型文案和Y 型文案。
李叫兽认为,X型文案是指把本来平实无华的表达写得更加有修辞,用词对称,词汇高级。比如把“工作辛苦,不如去旅行”这个简单的表达写成“乐享生活,畅意人生”。
而Y型文案不一样,其文案往往并不华丽,有时甚至只不过是简单地描绘除用户心中的情境。
比如,同样表达“工作辛苦,不如去旅行”,Y型文案会写成: 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有些人写文案是为了感动自己,而优秀的文案时感动用户。
这个问题是里程碑式的,不过不是第一次被李叫兽发现,此前有无数人讨论过。70年前的讨论声音,换个说法,放在今天仍然时微信公众号的10W+。
任何一个广告/文案从业人员都知道洞察与言之有物是最最基本的入门法则。但是,我们看到李叫兽的文章,仍然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为什么?他只是在印证一个你知道的道理罢了。
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了。
如果我们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的每个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如果我们学习时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次装扮再次出现而已。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基础教育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的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却是在原地打转。
要想从老鼠赛道中跳出来,我们就要努力提升认知效率;而要提升整体效率,就要找到撬动效能的杠杆点—临界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究竟该学习什么知识,才能提升认知深度和认知效率呢?
4、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 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2) 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3) 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公共基础课: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
专业必修课:就是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指能够打完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领域里,你要跨学科的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和规律。我们经营的领域时如何产生的?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有那些规律会普遍的影响这些事物?
我们对于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都应该学。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投入80%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投入20%的时间不完全地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时间提升结构能力。
然而,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概念梳理<<<
本章作者重新明确的概念有8个:
•知识
•临界知识
•深度认知
•技术效率
•认知效率
•公共基础课
•专业必修课
•通用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