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序一、准备好,在临界点爆发。——脱不花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任何一个人和任何一头猪之间的基因差异,是恒定的、可量化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则会大到完全超乎你的想象,乃至无法预测。

自序

富兰克林要培养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他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为做比较,持之以恒。

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讲中提到的第一个关键原则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应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学习和努力的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评价学习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很明确了,那就是: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新手如何写如果写一个营销文案

我们不用先急着去搜索如何写一篇营销文案这样的技巧,而是可以用芒格提到的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的方法,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撰写营销方案,本质上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那么关于建立信任这件事情,心理学上就有狠毒方法来构建和增进认同。我们可以找到心理学书籍中构建信任和认同的内容,并且以一个经典的营销文案作为参照对象,仔细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学原理,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应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来写我们自己的文案。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学习主要是输入和消化的过程:我们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参加更多的课程和培训,让自己增加更多的输入。而当我们理解了底层规律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后,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互相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互相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只是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是什么曾经拯救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更好地拯救这个世界。”

知识是那些能够改变我们行动的信息。

石头越滚越快的原理,能够让我们明白在山体滑坡的时候,往山体两侧跑。不过,如果我们懂得牛顿第二定律F=ma,我们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下落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甚至有可能有办法造出火箭。像牛顿第二定律F=ma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被成甲老师成为“临界知识”

临界质量——突破临界值就会才产生惊人的核爆炸。

查理芒格的lollapalooza效应,即“”“叠加放大”效应。

人情练达,洞明世事。

第一章: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认知构建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1990-2000年 代表——各种咨询公司、广告公司等知识密集型行业蓬勃发展。

第二个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2000年到现在,代表——王兴的校内、饭否、美团学习Facebook、Twitter、Groupon 。

第三个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得到等支持付费类产品能够让我们以极低成本获取第一时间资讯的现象,使得速度优势被极大瓦解。在知识数量相似和知识获取速度相似的情况下。我们的产品和策略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

ps:关于好的知识,我们应该积极地消化并分享,通过分享来倒逼消化。不用有担心别人超过你的顾虑,首先我们控制不了别人的发展,其次,分享是自我提升,最后通过现在认知深度构建起来的发展,数量的积累和获取的速度已经不再是影响我们成长的最主要因素,而深化知识是我们当前需要做的事情。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王兴

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ps: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高品质的鱼吃差的鱼。量变决定质变,量的积累到速度的快慢、再到品质的高低。  高维会把低位打的措手不及。 思考:拼多多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简单回答和深度回答的差别:

1.从形式上看,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由试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的问题,启发我们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ps:复盘中对活动过程中,现象的表述是为了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只有了解发生问题的原因,我们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相应的问题。其实很多做的好的地方和不好地方的改进方法里都包含着“普世智慧”

深度认知能力的表现: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ps:通过一个现象,去思考产生这个现象背后相关因素的状况,进而分析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或论证找到自己可以掌握的最好的方法。


理解了深度认知之后,让我们再进一步思考: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很多问题。在这些结论中,有些结论经过了更为广泛长期的验证,也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那么,这些结论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ps:通过深度认知,发现原因,总结规律,了解到的基础知识,这也就是为什么芒格要说人们需要掌握重点学科中的基础原理。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15年公众号李叫兽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内容不仅传播广,还有深度,最让人吃惊的是,作者是个90后!并且他的文章令很多营销圈的老油条不仅称赞学习。

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我们关心为什么李教授能够快速成功,倒不如问一个更加普遍的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ps:当我们看到别人的成功的时候,不仅要知道他人成功的方法,还要搞清楚自己不成功的原因。因为我们学习别人成功的方法不是为了打发时间,无聊解闷。而是真正的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搞清楚“技术效率”和“认知效率”才能做到努力的有的放矢。

案例:《为什么你会写自嗨型文案?》——李叫兽

其实他所提出的观点,在前人的著作中已经被提过无数次了。

克劳德·霍普金斯“高雅的文字对广告是明显的不利因素。精雕细刻的笔法也如此。他们宣兵夺主地把对过广告主题的注意力夺走了。”

奥格威“不要用最高级形容词、一般化字眼和陈词滥调。讲事实,但要把事实讲的引人入胜。”

70年前的声音,换个说法,放在今天仍然是微信公众号的10w+。 

事实上,任何一个广告/文案从业人员都知道洞察与言之有物是最基本的入门准则。但是我们看到这类的文章,仍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为什么?

像市场均衡、用户视角、看不见的手、认知偏差、复利效应、边际成本、规模效应等等这些词我们的都知道。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中只有可看到它们时才能想起它们,还是你遇到问题时它们就会主动出来?

往往当别人印证一个我们知道的道理就会让我们觉得很新意外。

ps:对于学习的知识一定要真正的吃透,真正的勇用于解释生活,指导实践。这样做的话,才有可能让那些“死板”“无趣”的知识充满了魅力。术的东西简单易懂让人感觉有直接的“收获”,但道的内容却晦涩难懂,遇到我们调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应用,往往我们人都喜欢最小阻力的东西,所以就放弃了思考的权利。

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是无限的,是学不完的,新的场景新的方法会不断地涌现,这样做我们就像是老鼠赛道的老鼠一直疲于奔命,却一直都在原点。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人情出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发现,很多看似新的问题,其实只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上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就像自嗨型文案只是换了一个说法的基本道理而已。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斜杠青年应该更加深入探索,而不是简单追求多元的结果。

斜杠是结果,不是原因。

兼职变现,表面上是在提升能力,其实都是肤浅地拿时间之间变现而已。

很多事情表面看是好事,往深想,可能是坏事。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ps:坚持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可能会蛰伏很久,但一旦达到了那界点,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大爆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ps:当我们认知深度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我们发现很多原理是相辅相成的,至于角色的多元,只不过是在我们现有基础上,做了一下延伸。   

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多元跨界

学习知识,除了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这一点一定是突破专业限制的。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英国一家公司在非洲热带平原修写字楼,为了外观美观不准修空调。一个懂生态的建筑学家利用白蚁能够常年将蚁穴的温度精确地控制在30摄氏度上下的原理,他开创了“自然拟态工程” 

我们对历史感兴趣,一定会研究到地理知识和人类文化;而研究人类文化,我们就一定会进入心理学和传播学的领域;如果我们对外语感兴趣,也会从语法学习衍生到研究语言产生、文化变迁等。一旦我们研究深度达到底层规律的层面,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都会在底层盘根错节地联系起来。 

我们一生需要的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市面上有好多相关内容的知识,我们学习和掌握起来都比较方便,在这个层面,我们的学习就好像士兵训练踢正步、瞄准和射击这样的军事基础能力。

ps:用清单梳理出来,让新人上手,让自己脱离出来。

(2)专业必修课,就是我们选定的专业方向。不是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指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需要跨学科地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在不断的实践、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到跨领域知识交汇的微妙之处。从而灵活的调用多学科之间的知识,打赢战役。

ps:整合资源、知识方法,统筹协作打赢战役。专业知识是全面有重点的。

(3)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识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我们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有哪些1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这就像在深刻理解一场战役为什么爆发,会以什么样的脉络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一样。抗日战争,毛泽东思考底层规律:中日战争的底层决定因素,是中国战略空间的广阔与日本需要速战速决的压力。所以,影响战争的基本动力结构是空间和时间的博弈。如果能够促进以空间换时间的结构发展,那么战略局势将会对中国大大有利《论持久战》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8/0304/09/21784774_734108038.shtml

新业务板块的发展搞清三个问题

(1)集团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新业务板块?初始动机和商业模式构想是什么?

(2)这种构想要实现,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推动这一目标的结构动力是什么?

(3)现在的态势与我们的关键目标是否匹配?从内部构架到用户需求之间要做哪些工作?发展的节奏是什么?

下决心学习临界知识,具体可以从学习的基础工具——底层思维和方法说起

第二章: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对于学习临界只是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低水平勤奋陷阱”:摘记更多的知识

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内化成能力的知识是最忘不掉的。

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

而通常阅读+划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将一本书拆分成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推荐记忆方法:记忆宫殿法

我们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ps我们不仅要记录书中的信息,还要将这些信息加工成为能够指导我们自己思考与行动的知识。

将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也就是临界知识来和新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有更有成效。

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意识地和已有的模型进行联系,看看它们背后是不是有关联。

当我们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底层思维之一:绿灯思维

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深深地影响和我们的学习效能。

对于给别人的观点,给出不同的建议的时候,别人往往觉得这是在挑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进而找出支持自己论点的例证进行反驳。

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习惯性防卫:当我们觉到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当我们给别人一个不同于她本身的观点建议的时候,他此时考虑的不是我们的观点是否合理,而是他的尊严是否受到了挑战!如果他承认我的观点,那么久意味着他过去一直对外宣称的理由站不出脚了,这会让他的处境更难堪。为了避免陷入这种窘境,他的大脑会开始说:警报,警报,准备战斗。

开会的过程中这个现象特别明显,当同事之间观点不同时,有些人还没听完对方的意见,就急着反驳。说来说去,无非是证明自己当初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是有道理的,而对方更合理的解决意见反而没怎么花时间讨论。有时候,大家争执了半天才发现讨论的都不是一个问题,只不过是因为在讨论中觉得自己受到威胁了,就赶紧开始反驳了。

提升学习效能,第一步就要打破习惯性防卫。

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呢?

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这么想了,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在心理学中成为“基本归因偏差”,别人出事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儿,就是外部环境问题,这个现象反过来也成立。

明白了我们有这样一些心理基础,就比较好理解我们为什么会习惯性地进行防卫了,因为我们当自己遭受挑战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当我们把外部原因当真之后,别人针对我们的意见就显得更不合理了。

习惯性防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是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防卫性的心理使我们失去检讨自己想法背后的思维是否正确的机会。对多数人而言,暴露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是一种威胁,因为我们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人们为什么会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错误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怕别人对我们的挑战呢?尊严?还是什么?被别人发现了之后又怎么样?改就好了。对事不对人)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建立绿灯思维,再说绿灯思维之前,先了解红灯思维。

ps:红灯思维是我们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对自己谈起,和对别人谈起,更让我们容易接受,在接受之后,深刻的了解了红灯思维是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的意思以后,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的问题,这时候我们也希望获得解决之道,再去讲绿灯思维就容易多了,讲了绿灯思维,再说其好处。与他人沟通不同的观点,也可以用这个逻辑来去交流。

怎么做到绿灯思维呢?

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更基础的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外我们的观点的质疑,理解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

我们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我是好的——我的观点/行为是用来改进、提升的。

“我特别喜欢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乔布斯

聪明人知道尊严不是在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子。真正的尊严是发现改进和成长的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结: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况下,我们就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有价值的地方。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这样下次我们再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ps:当一个问题出来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找到这个现象出来的原因之后还要思考,产生这个原因背后的底层思维是是什么?这样再给出解决方案,但是对于怎样保障这个方案的执行,还需要我们找到支撑这个方案成立的底层思维是什么。觉得一件事情有疑惑,就继续寻找它的底层认知思维。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我们遇到新观点时能够用绿灯思维积极面对,就为快速成长打下了第一个心态基础.。可是,想要快速成长仅仅有积极的心态还不够,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具体执行整的心态。

社会很快,我们不得不快。

但快是结果,不是原因。“十分钟讲透创业原理”,可以将关键因素讲明:团队、产品、市场等等要素,但是每个要素背后的关键内容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的挖掘与学习。

“结硬寨,打呆仗”   踏踏实实的啃硬骨头,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收获。

为什么要有“结硬寨,打呆仗”的心态呢?那是因为真正的高效学习,其实是知识融汇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够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然而,对我们大多数而言,阻碍我们融汇贯通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个“阻碍”,没有“结硬寨,打呆仗”地把它攻克,导致我们一直有‘自以为知道,是不知道’的“知识阻塞”,也就没办法实现融汇贯通的效果。

案例:看一本书,可以先找到这本书对于我们而言的紧要之处,例如不同的名词、定义等 ,先了解其概念的意义和作用。 一些基础概念会让我们花很多时间来理解,但它对现实的指导会让我们觉得值得。

所谓厚积薄发,你只有在此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基本的道理,打通了哪些知识阻塞,才能在之后的书籍中读出作者想写而没写的,作者没写而该写的,在哪些观点上。作者比前人突破?那些理念其实是换了一个样子的包装?哪些问题,其实别人有更好的及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一本书读出不同的感受。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真正阻碍我们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的原因是我们的不确定和恐惧。我们担心,我这样放慢了学习,真的就能够学得快吗?还有那么多东西要学,能来得及吗?万一我的慢功夫用错了地方怎么办?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层次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的本质是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我们的所有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是我们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复盘每一天都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如何改进,以便能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知道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向外求,不如向内求:听过太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过去的经历是一篇篇写满了我们的弱点和有优势,写满了我们的错误假设和生活灵感的文章。只不过,只有通过精心的筛选和仔细的加工,这些经历才能变成我们生活的宝典。这个加工地过程就是我们加速改变旧假设、发现新假设的过程。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做事的顺序:作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我们经常会推测现象背后的假设。但我们总把我们的假设当做事实,没有能力区分假设与事实,,我们也就无法低自己的假设进行改进。

案例“夫妻幻想中500万1彩票大奖讨论中分配不均打架报警”,这就是把假设当作事实。

案例:高铁新城

假设1:相关规划不合理(具体原因)   假设2:城市人口净流出(供求关系)

假设2 首先它不仅能够解释这件事情;而且能够解决更多相关的事情;从而让我们在看似孤立的啥事情背后建立了可能的联系;最后也让我们有可能用在这个假设指导其他领域的行动。

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发现知识误区   (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1)反思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性假设

“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播放。”——西奥迪尼《影响力》

我们总是在相似的情境下,做出相似的行动。

不假思索背后的原因:“跳跃性假设 ”——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作出假设。

ps:放弃了刺激与反应之间思考的权利。

事实——大脑解读——假设——行为

避免跳跃性假设的方法: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  三思而后行

再做决定之前,我们不妨问一问自己“自己做出决策的过程合理吗?”、'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其他方法吗?”“考虑的因素全面吗?”

每日精进:昨天我做得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如果我重新来做会有哪些改进?坚持每天按照这个标准,对照我的行为!

日记:反思问题,对照自己知道的好的内容和解决办法。


未来的能力——“如果凡事都以目前的能力来评断能与不能,那么任何新的、困难的事物无论再过多久,也不会有完成的一天。”   稻盛和夫

慢即是快

(2)反思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

让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知识需要我们在反思的时候主动地进行知识的联想与联结。

案例:“损失规避效应”

多问问自己:

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寻找更多共同问题,检查共性规律与方法可行性)

我还听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误或者做得更好的吗?

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和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

坚持做这样做,迟早会有大的收获。 但要注意循序渐进

(3)反思可以督促我们检查学到的新知识是否起用了起来

列出自己要遵守的清单 (例:富兰克林的13条原则)

提前呢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烦死,与之比较寻找差距!(对标管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都读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但是真正能够做到每天践行的人微乎其微。

每天按照《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要求一一对比,进行反思,并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


ps:反思先是调整对问题的看法与自我的状态,然后结合以往经验找出根本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案的给出可以与我们学的知识相结合,深化对我们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

对标管理的三个小经验

(1)每日反思对比,其实是一个“打卡”的过程。记录每天都对标的结果,让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积极地坚持反思、提升自我,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 ,正反馈帮助我们加速习惯的养成。

(2)每天反思对标同样的内容,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就像心理学中讲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说自话来与潜意识对话,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认知。

(3)参考现代企业管理中“对标管理”的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个对标的过程标准化为“对标——对表——对照”三个步骤,让反日记在对表环节,更加精细和易于比较。

ps:对标/对表/对照”管理,“三对”理念创新地通过对比标杆找差距,对比表格抓落实,对照标准提问题,从宏观目标、过程控制和微观细节全方位地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整体解决思路,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管理模式。

训练反思能力的三个方法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

高水平的反思能力:能够持续地从日常工作,他人经历和书籍案例中找到提升自己的方法、改进服务客户的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有能力通过反思让自己处于持续的改进状态 。

决定我们在关键时刻表现的,是一个个小事的积累——临场的发挥、沟通的技巧、心态的调整。因此想在关键时刻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就应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的反思来提升自己。这些细节包括前文提到的习惯性防卫和跳跃性假设,也包括我们其他不好的小习惯。

一个人培养信誉要从履行每一个小承诺做起。

每天检查自己对别人的承诺

答应别人的事情,尽可能第一时间记录下来,避免遗忘。不要轻易给出承诺,确信自己能做到,在答应。

我们把生活的点滴细节管理好,就是在管理我们自己的人生。

写反思日记的时候,一定要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记录事情的结果。 

1、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

(1)表面问题:

(2)实际问题:

场景还原:

(3)我的错误假设:

a.

b.

2、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3、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

(1)

(2)

出现这个表现的原因是?

4、怎么解决,有什么启示?

(1)

(2)

对于一件事情,我们可以从表面的冲突看到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探寻这个过程中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表现的,自己的假设是什么,最后落脚到如何改进和完善。坚持这样的训练,我们就能够见微知著,逐步提升反思能力。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最好的书。

教育,不是简简单单告诉你多少新知识,而是让你学会如何重新解读旧经历,产生新行为。

兰迪·波什《最后的演讲》

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一分钟经理人》

卡奈森鱼肉与卡奈森公司的故事

我们可以从故事中抽象出一个规律,不能只就事论事,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件事尝试构建有一个模型:如果你给某个公司或某个人一个他能够保护的声誉,这本身就是激励机制。

把普通的生活案例中抽象升华,提出一个更广泛的应用假设,这就是“拆生活”的能力。

ps:为什么吸毒的人很戒掉——社会认同

(3)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坚持背后的复利效应

·流水账阶段

时间管理的GTD方法。GTD的主要原则在于一个人需要通过记录的方式吧头脑中的各种任务移除来。通过这种方式,头脑可以不用塞满各种需要完成的事情,从而集中精力于正在完成的事情。

ps:未被完成的事情记录下来,就让我们不用担心遗忘,从而获得了安全感,进而头脑可以暂时放下对这些事情的思考,投入到别的工作。   人是没有安全的动物,记录,反馈都是再给我们安全感


·假设与初步思考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没有效果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认为这件事情没用。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全新的假设:反思日记一定是有用的,只是我没有做对。

这个假设的重要改变在于,过去,我把责任归因于外部——事情是不对的,我是没有问题的;而这次,我把问题归因于自己——事情是没有错的,是我的方法有问题。

于是,我们可以反思我们自己写日记的方式,如果我现在写的日记看起来没有用,那么我怎样写才能让我的日记有用呢?给我的日记效果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把当时的感受、情绪和思考记录下来,而不是简单地记录结果,或许会好的多,于是我们可以记录下来我们当时的情绪和感受,而我这样做以后,再回头看自己过去的日记,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遇到相似的情景时,会产生相似的反应。!!!

ps:问题不解决,问题会一直存在!  解决问题首先要先转变自己的假设,我们才能有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去解决,然后去思考怎样带来改变,记录自己思考改变时的情绪,不敢有没有解决问题,都要记录当时的情绪,并分析产生情绪的原因。

·通过分类让自己思考生活

顾准日记,把每天的日记分成不同的板块,每个版块有一个关键词或小标题。

·自定义最适合自己的日记方式、

尝试,更新迭代,不断深入底层思维。

作者的方法

方法1: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内容来训练自己习惯的养成。

方法2:引入思考问题的临界知识作为日记的分类领域,提升自己从底层的系统维度思考每天生活的能力。

ps:总结,分阶段有重点,起初以优秀的固定习惯为参考,刻意练习培养,之后以自己的需求为参考,刻意练习,深化认知,随着自己的积累与知识需求的变化更调整。

反思日记不断地进化,一点点的我们会发现在反思日记中收获了越来越多的益处。慢慢的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能够做到自觉写日记。如果哪天没有写,反而心里不踏实,感觉没有反思总结,昨天的宝贵经历就都浪费掉了!

·持续反思带来的隐形竞争力

第一,不是记日志没有效果,而是我没有找到高效的方法的假设,帮助我们坚持下去,并且愿意迈出尝试,改进的第一步。

第二,写日记能持续是因为获得了正反馈,随着正反馈的不断积累,会给我带来复利式的回报。

人的进步和行为的改变,往往源自反馈。

以教为学

第一,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给别人讲不清是因为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知识并不知道。

第二,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第三,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我们学习的重要目的不就是为了应用吗?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提前考虑到怎么教别人应用,那岂不是一种前瞻思维?

以教为学的应用技巧

a..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查阅资料,购买书籍。

当我们给别人讲清楚的时候,也在帮助我们建立起了这块知识的框架体系。

b.在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和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当我们给别人讲的时候,我们就会找到很多支持我们的案例来印证我们的观点,这个时候我们就忘记了很多反面的内容。

ps:"月晕效应"一定要坚持矛盾具有两面性。

有些人会对我们的观点提出质疑,但有时候他们只给出了结论,没有给出证据,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搞清原因。

了解了别人质疑我们的原因,再对比我们自己的观点,我们就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我们到底在讲什么。真的是自己的问题,那就积极承认错误并改正。

ps:这时候需要启动“绿灯效应”,记住我这个人是没问题的,只是可能我的行为/思考存在改进的空间。

一教为学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内容能不能真的站住脚,经得起考验,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拥有的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配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以教为学的机会:

讲给身边的人听;微信学习群、沙龙公众号。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尽管专家级水平是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心理表征:是指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

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但是很少有人能自绝地意识到还可以去思考我们“思考的过程”。好比人很难意识到空气的存在。

ps:正念中提到要我们感受到万事万物的存在,回归主体——人。

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我们在元认知的差别表现为认知效率与认知深度上的差别。

因为我们既有的思考过程有强大的惯性,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悬挂假设、反思、矫正假设等一些列法法来改变它。

元认知与临界知识是什么关系?

元认知与临界知识,一个是思考的过程,一个是思考的工具。

元认知1:看到问题——大脑直接调用直觉、过去经验、情绪反应——决定采取的行动。

元认知2:看到问题——思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黄金思维圈)——解决这类问题肯能用到的规律是什么(比如相关临界知识))——决定采取的行动。

元认知1应用能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处理问题;元认知2用临界知识来处理问题。

刻意练习如何与临界知识结合应用?

1、对基本核心知识画小圈

对基本动作/内容做持续专注练习,并做到熟练应用。在思维认知能力上的训练就是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探究与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

2、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

3、在各个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例如:在商业分析中,可以将复利、边际效益、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组合成一个认知框架,来判断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

查理芒格的观点:我们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这里说的“模型”就是临界知识,“框架”就是把临界知识整合起来的认知方式。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记录

福尔摩斯说过:“你还是在看,并没有观察。”

从书写升级到记录的两个方面的改变:

如实地记录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尝试训练自己记录发生了“什么”,是“如何”发生的,而不仅仅是事后在自以为是地去解释“为什么”

记录是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挖掘看得见的事情背后看不见的关系。

如实记录的过程

为什么要如实记录:认知失调——时过境迁后,我们会根据现在的情况,扭曲自己过去的想法和对行为的解读!

随着时间间隔越久,我们就越容易对自己当初的行为动机和想法按照对现在有利的结果进行解读。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温故而知新

有了记录就可以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回顾去年今日

回顾去年今日的时候我们会对想再多很多场景和问题都是旧相识。

第一价值:如实记录要我们有丰富的材料来吸取教训,加速成长。

第二价值:记录的时间跨度越长,就越可能让自己看到更深层的规律。

我们常常没有办法从生活中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生活中约到的事情超出了我们的学习的视界。“视界”是指我们能够通过经验进行学习的视野界限。如果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呈现结果之间的间隔时间太长,我们就很难从中学习。

案例:拧水龙头的行动和出水的结果之间有 10秒钟的延迟。导致我们需要尝试哈几次才能调整到适合的水温。学习其规律便产生了困难。

超越视界的长期经验总结

比如:吃亏是福。短期看不成立,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获得吃亏后的福报。

虽然很多人把吃亏是福这个道理挂在嘴边,可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仍然会斤斤计较而绝不吃亏,因为这个时候出现在他脑海里的可能不是吃亏是福,而是“这不公平”,“凭什么欺负我”

如果看不到事情背后的长期规律,那么我们就只能对发生的事情的本身做出反应。

ps:当别人否定我们时候,我们有时候会放弃诚实来掩饰自己,却忘了掩饰只会带来更多的否定。“福”可分为“物质”与“精神”之福,“报”的时间可分为“现在”与“将来”

主动思考,挖掘看不见的关系

    如实记录主要侧重对事情的经过,结果进行记录。更有价值的记录是,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记录自己当时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条件等。

事情的发展是复杂的,所以如果要复盘自己当初的决策,就不能仅仅记录事情的结论,更要记录可能影响判断的所有因素。

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

1、当时思考时,我考虑这件事情的目标了吗?如果考虑了,当初的目标是什么?

2、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

3、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那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

4、最后的结果和我的与其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记录的过程,其实是联想、启发、归纳、演绎的大集合,是调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去除重新理解过去一天发生的事情。

书写记录,调用知识来结构和重构问题的过程,才是记录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记录帮助学习快速提升到关键环节!

定期回顾

和朋友清晰的聊起我们之间一年前的事情。

回顾能够让我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创造惊喜。回顾是让我们过去的记录和反思价值倍增的过程。

可以让我们今天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日子在未来的时刻标的变得动人而有启发。

回顾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我们会发现但那个是以为周全、正确的决策,时间过得越久,我们越能看到其实他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为我们的经验往往是对事件本身的得失层面做出“正确反映”,而这个反应很可能在更大的层面上是“错误的决定”。

我们的生活都是由一个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拼接而成的。有些答案是与时间做朋友的。

往往我们智能考到和感受到眼前的压力和苦难,无法超出自己的认识边界做出去决定。

稻盛和夫:越是复杂的问题,月要用基本、简单的原则思考,比如正直、不撒慌、不贪婪。不给人添乱。遵循这些简单原则做决定,虽然看起来会让当时的自己更加窘困,但是这些答案的影响却是在与时间做朋友。

回顾工作具体分为三个层次:周/月度回顾,主要是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五年以上回复,探索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周/月度回顾——审视问题解决思路

结合周计划目标或月计划目标来审视关键目标的实现情况,问自己

1、本周或本月的目标与期望是什么?

2.、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

3、为什么?

·做的好的原因是什么?做的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的假设是什么?)

·如果现在重新做,将会如何执行?新的假设有什么不一样?

·“跨领域经验”的类比与借鉴: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可能与其他领域的哪些问题相似,他们用了什么解决思路和方法?他们的假设是什么?这个假设的原理是什么?对我认知问题的方式有什么借鉴?

4、总结经验

有效的假设,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下有效的?我未来一定要记得避免不考虑条件地乱用这次有效的经验。

哪些假设这次验证是错误的?哪些行为是未来要坚决避免的?

·哪些假设是这次想到或者借鉴的,接下来要尝试应用的?

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

辽沈战役案例:林彪从日常的记录和分析中,总结出了战斗中的规律。

“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重复犯相同的错误,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

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三步时间线回顾法

1、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

·让我们现在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取得的成就是什么?

·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是什么?

2、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10年的关键事件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机构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全局(组织之外,包括国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3、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我当时采取其他行动,可能有什么不同?在类似的背景下,其他人采取过什么行动?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

一些基本的规律,在十年的跨度中始终发挥着作用,并没有因为当时看起来无解就真的不存在了。

作者感悟:

(1)我们在收入匮乏的时候,由于缺乏安全感,没有勇气投资到虽然认为正确,但是可能结果不确定的领域。

反思:在收入匮乏是有信心投资到确定的不确定的性上;在收入有一定安全空间时,愿意更多地投资到这样的事情上,更有耐心等待时间的积累。

(2)生命中给我极大帮助的贵人,都不是因为我帮助了他们什么。而是因为听他们看到了我如何帮助别人。

用笔记进行知识管理的5个小街桥

1、把短信备份在印象笔记

2、为每一次对话录音

3、提醒定期回顾

4、建立核查清单

5、回顾重要人脉

付费购买

提升学习内容的质量之“买书”

增加有效学习的时间之“买时间'

第三章: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够四两拨千斤?    


假设一: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

案例:老板与员工,老板不断地设定规矩,员工不断地找逃避的空隙。其实信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强调简单的价值需要注意的两点:

1、简单是有限度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要尽可能简单,但不能过分简单。

2、有一些领域的系统就是十分复杂的,难以简化。换句换说,有些领域没有简单规律或者至少我们还没有找到关键规律,这个假设就不成立。

假设二: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累加,而是各因素互相影响的动态系统。

案例:麦肯锡工作方法,大问题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逐个击破。

麦肯锡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又会按照MECE(互相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遵循金字塔原理,把复杂问题A层层拆解成子问题,通过解决这些小问题,最终解决复杂的问题A。

麦肯锡方法的缺陷:他对问题的基本认知结构是简单的因果关系。金字塔原理本身就是一个因果结构的思考过剧。因果关系思考问题是错的吗?不一定。但是从复杂系统的角度看,因果关系是片面的,因为在一个系统中,任何一个因素和其他因素之间有紧密的互动关系。原因本身就是结果,结果本手也是原因。因即是果,果即是因。

案例:同事之间的关系,我对同事好,同事也会给我回应。

原因和结果是互相影响的。按照《第五项修炼》中的系统思考的观点看,我们所处的世界更像是网络的环状结构,而不是线性的因果结构。在环状结构里,所有节点的变化,都会通过影响其他节点最终影响到自身。因此,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动态复杂性的特点。

临界知识,就是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工具“它可能是系统内部元素间复杂作用关系相互抵消后呈现出的简单规律——反而是哪些具体领域的技术和技巧,很难用于解决动态不确定性的问题。

ps:三原色,可以调出各种颜色。三原色指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三种基本颜色,我们通常说的三原色,即品红、黄、青。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颜色,同时相加为黑色,黑白灰属于无色系。

色彩中颜料调配三原色混合色为黑色,而三原色作为光基材料中由于光的特殊属性混合色为白色。

颜色背后的原理是光线的折射 一种分子可能吸收涵盖整个电磁波频谱的光子,从无线电波到X射线,但只有吸收一种可见波长的强度超过另一种或者说吸收不同可见波长的强度存在差异,才会呈现出颜色。绝大多数分子只吸收可见光谱以上的光线,也就是紫外线。这个世界之所以看起来五彩缤纷并不是因为存在大量不同颜色的化合物,但一些化合物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色彩上最生动并且最富于变化的制剂来自于碳基有机物,包括天然有机物和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我们与其去学习不同的颜色,不如学好光是怎样折射的,我们可以利用最基础的原理解决更多应用的问题。

复杂的事情也是由有规律的系统构成的,只不过不同要素之间变化,借助这个系统输出了不同的结果。当我们找到系统背后基本构成要素,我们就能够更得心应手的解决更多应用的问题。

关于能力提升与学习深度和广度的关系


从短期看学习行业的技术活工作介壳是一件进步相对较快的事情,从长期看,用临界知识学习和思考是效率最高的。

ps:慢既是快,原因与时间做朋友。推荐阅读《博恩·崔西的时间管理课》

我们付出是希望得到反馈的,但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才能得到反馈的内容,我们也比较着急。渴望立即见到效果。

分享一个自己的思考:我很喜欢劝别人读书,因为读书真的会有很多的收获!具体可以讲很多,也可以用黄金思维圈来梳理为什么读书,怎么读书,读书有什么收获。但我们都知道读书一个需要兴趣培养和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并且读书的收获反馈也比较久,可能短时间内我们学习的知识没有施展的空间。这样在大家看不到眼前的希望的时候就想放弃,因为自己也会觉得和其他人说了这么多也没有什么效果,但我们要搞清楚,我们劝别人看书是让自己爽,刷存在感!还是真的希望他人好,如果是真希望他人好,那我们就需要做长期的分享陪伴,一起和朋友去读书,并不断分享用行动去影响行动,如果至是自己爽,刷刷存在感,那么别人有没有改变就不要太多的纠结!

有意义的事情,往往需要长期的投入,并且需要忍耐一大段时间的黑暗,才会有希望!

“夫夷以近,则游者重;险以远,则至者少。”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的本质特征:核心是用更加可靠学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问题。让我们的假设更加科学合理。

案例:房价高的经济学现象的解释:温州炒房团、丈母娘经济等这些解释都是一个方面,并且立足的根基不那么可靠。临界知识的思路是不用这些“现象原因”解释问题,或者说不用这些非常具象、未经严谨验证的推测解释问题,而是借助可靠度更高的原理解释,比如工具关系、不均衡分布以及规模相应等基础知识。这样的解释未必正确,但是显然可能更可靠,也相对容易检验。

如何找临界知识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所有表层现象的知识研究到底层会后,都会联系起来。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去阅读经典的书籍,从最后那个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

具体做的时候多留心,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是否应用了我们以有的规律。

案例:TED演讲非常吸引人,那么那么多演讲都吸引人背后的规律和技巧是什么?是什么让这些规律和技巧发挥了作用。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发现背后的规律,还要找出规律的原始出处。——找到重要结论是怎么来的。

案例:一万小时定律,是来自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的研究结果。了解了结论的原始出处,你对这个结论可能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寻找问题的第一性原理。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创造假设的过程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就建立一个假设。一旦这个假设被大量的检验验证为真,那么新的规律就被发现了。

案例,将自己感兴趣的观点,和自己指导的相关案例相关联。(从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这个观点是正确/不正确,我们了解的内容支持这个观点正确/不正确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观点/现象呢?(有时候有些人会给出自己的证明,但是我们不是要找一个答案,而是要培养自己找出答案的能力。)

对这个事情的思考是?

先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分析当事人会怎么决定原因是什么,二者比较,找出原因。

我们提出每个临界知识假设,都是一个假设而已,是需要被验证和可能被推翻的。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具备了这种不断质询、反思探索的学习能力时,在持续的发现和自我否定中,你的临界知识假设会进化得越来越可靠,越来越有解释力。·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任何行业做到成功都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热爱认可与坚持不懈的努力。

那些是我们充满热情与喜爱的事情呢?一般而言,是我们具有天赋或者说具有优势的领域。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觉得:我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事情,好像也没有什么天赋,怎么办?

天赋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别说天赋,就连真正的兴趣,我们似乎也是没有的。

努力寻找天赋

我们可能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兴趣和天赋究竟是什么。

可能天赋是需要寻找的,但是我们花在思考”我的天赋是什么?“这件事情上的时间,累计还不如一起《新闻联播》的时间长。

找不到天赋,兴趣凑

我们对于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一样没有足够的信心。

拿出一张A4纸和一支笔,写下你想做的所有事情。写下那些曾经让你投入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事情——那里面埋藏着你的兴趣。

感觉很扯,但我们不妨试一试。

可能我最喜欢的事情是聊天。

天赋不是神奇,是理所应当

我们需要思考我为什么喜欢”聊天“这件事

我们可能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聊天都会让我兴奋;有时候,聊天聊到一般我也会烦,为什么这样?

我开始意识到:如果我和庇厄恩聊天之后,能够给他人以帮助,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获得别人的感谢与赞许,会昂自己特别有成就感,我会觉得自己很强大,虚荣心也得到极大的满足。

原来吸引我的是:通过聊天满足我的虚荣心。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通过聊天满足虚荣心当作正事来做。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天赋不是神奇的能力,不是那些看起来高大上/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天赋,是你子安投入而熟视无睹的事情,是你不由自主,理所当然去做的事情。一件事情对别人来说是工作,对你来说是乐趣与喜爱。

夜幕降临时,别人长叹一声:今天的活儿终于干完了。而你却期待着明天的到来——我可以把这件事情做的更好!

这一点点的差别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把时间的变量放进去,长期的结果会产生惊人的差距。

天赋不是绝对稀有的能力,但天赋时相对稀缺的能力。

在我们天赋上,我们会不断地学习加强我们的天赋壁垒,拉开与其他人的差距。

你的优势就是那谢谢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现在发现你的职业优势》

各种方法和知识都是我们如何应对外部世界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我是谁?我喜欢什么?对于这个世界,我最深层的热爱是什么?

方法和技巧永远只是工具:内心的热情和天赋,才是让生活创造精彩奇迹的剑刃。我们应当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有自己的热情和独立思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