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贪嗔痴”都是该努力戒除的,但是,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对我们心中嗔念的控制。所谓嗔念,也就是怨恨。
为什么呢?道理并不复杂,因为对“贪念和痴念的变现”,都需要借助外界条件的满足,比如贪财或痴情皆需要外界的配合。相比之下,起嗔念的“成本”则低得多,低得甚至可以自我满足。侯耀文石富宽的相声《红眼病》展示出了许多具体而现实的例子:侯耀文见石富宽媳妇很漂亮,于是怨恨升起,便编造“石富宽媳妇儿曾经给人陪过酒……
不仅如此,如不戒除嗔根,则日月星辰皆可诱生怨恨,以致“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不应有恨。无恨,方能博爱。
为此,曾刻闲章“不应有恨”以自勉,并以“不应有恨”为昵称,以不应有恨的印戳为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