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遇到过「讨好型人格者」。
他们可能难于讲出自己的需求,不愿惹别人不高兴。即使没有做错什么也会主动道歉,纵然是因客观原因而被迫改变计划也会感到内疚。他们羞于向人解释为什么不行,对他们来说,一口答应要更简单一些。
也许所有这些情形你都曾遇到过。
也许你就是这样的人。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以取悦他人、避免冲突和压抑自我为主要特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也被称为迎合型人格。
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会为了让别人高兴而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容易为他人牺牲自己,甚至失去自我认同感。他们还往往害怕被拒绝或被讨厌,因此总是过度迎合他人,追求外部的认可和接纳。
讨好者常常表现出这些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过度迎合他人。总是尽力去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
缺乏自我边界。在个人情感和需求上不敢拒绝别人,往往牺牲自己的需求来让别人感到满意。
喜欢回避冲突。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争执,宁愿忍受不愉快的情况,也不愿意表达反对意见。
过分自我批评。凡事总是认为自己不够好,怀疑自我价值,经常自责。
渴望他人认可。过度依赖他人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很容易被 PUA。

讨好型人格的成因
讨好行为或许起源于,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在远古时代必须融入族群、不被他人排斥,才能获得火种、食物和庇护而生存下去。
而在现代生活中,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家庭环境。小时候,可能因为家庭教育或亲子关系中缺乏支持和认同,导致了讨好他人的习惯。
自卑感。个人可能有比较强的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够好,需要通过取悦他人来获得认同和接纳。
社会文化。在某些社会环境中,会强调「以他人为中心」的文化也可能促使人形成讨好的性格。
然而,除了上述显而易见或外部的诱因,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深处或许还潜藏着,一个他们自己不愿意承认或者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讨好他人是焦虑的表现。它是人们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的恐惧,具体来说就是对无法控制别人情绪的恐惧。通过讨好更可能预测和掌控别人的反应,并避免被讨厌给自己带来的不适。
讨好型人格的危害
虽然在与人交往的初期,讨好者可能因总是为别人着想、愿意包容妥协等特质,给人留下热情友善的印象,减少团队协作时的矛盾,获得暂时和谐的关系。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讨好或避免得罪他人的冲动,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与需求,最终可能导致焦虑、抑郁、身体健康状况变差。因为真实的内心无法表达,就像一个气球,不断被充气,总有一天会爆炸。
比心理压力过大更可怕的,是自我价值感变低,渐渐地自暴自弃,最终失去自我。由于过度关注别人,讨好者会逐渐忘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价值观也会慢慢变得模糊,完全依赖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来生活。
讨好是一种牺牲自我的强迫行为,对讨好者自身和被讨好者都是有害的。任何不平等的关系都不可能长期健康地发展下去。长久的讨好不仅慢慢侵吞掉了自我,还可能在某一天反噬对方。看看那么多因讨好却遭无视、最终反目成仇酿成悲剧的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就知道了。

如何避免过度讨好
停止过度无条件地讨好别人,就是要将注意力从别人那转回到自己身上。通过设立自己的边界、让自己更加自信以及勇于直面冲突来取悦自己,并把真正的关心留给值得的人。
设立界限
学会明确自己的需求,并敢于说「不」,拒绝过度牺牲自己。
学会拒绝,是克服讨好型人格的关键一步。我们可以先从拒绝一些小的请求开始。当别人提出要求时,先停顿几秒钟,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去做。如果不想做,要坚定说「不」。
例如,朋友邀请你去参加一个你不感兴趣的聚会,可以回答:「很抱歉,我这次不太想去,我想休息一下。」
列出自己的需求和边界,当别人的行为侵犯到自己的边界时,要及时表达。
例如,室友总是在你学习的时候大声播放音乐,你可以说:「我现在在学习,希望你能戴上耳机或者把音量调小一些。」
增强自信
通过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改变,提升自我价值感,认识到我们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样重要,减少对他人评价的依赖。
列出自己的优点或成就。这可以是很具体的事情,比如「我擅长画画,曾经在学校举办的绘画比赛中获得二等奖」,或者「我很有耐心,在辅导表弟做作业时能够一直保持温和的态度」等。把这个自信清单放在一个容易看到的地方,每天看看,强化自己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这其实也是在克服讨好行为成因之一的自卑感。
设定个人目标并努力实现。为自己设定一些短期和长期的目标,这些目标是基于自己真实的兴趣和需求的。例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发展一项健康的爱好。
当你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时,会因专注而屏蔽外界的评价;当你在这个过程中取得进展时,会增强自我价值感,不再过度追求别人的认可。
直面冲突
冲突是不可能避免的,学会面对和处理冲突,而不是逃避冲突。通过积极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破除完美主义。不再追求「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坦然面对负面反馈,接受就是会被一些人误解甚至讨厌的现实。学会承受他人的不满,而不是总用讨好去消解这种不适。
认识到冲突的积极方面。要明白冲突并非完全是坏事,它还可以是一个促进关系发展、解决问题的机会。例如,在工作团队中,关于项目方案的冲突可能会激发出更有创意的想法。把冲突看作是一种正常的人际互动,而不是需要极力避免的灾难。
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用平和、坚定的语气说话,不要用攻击性的语言,也不要过于软弱。表达要清晰且具体,不要拐弯抹角,直接说明问题所在,简洁而明确。在冲突中,要让对方知道你的态度和立场。
小结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以取悦他人、避免冲突和压抑自我为主要特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
在生活中,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卑感作祟以及社会文化的浸染是催生讨好行为的显性因素,而对无法掌控别人情绪的恐惧和焦虑则是助长讨好性格的隐性因素。
长期的讨好,不仅会使得讨好者压抑、焦虑、健康状况变差,还会变得自我认同感低、渐渐失去自我,甚至会在爆发之后反噬被讨好者,对双方都有很大危害。
停止过度无条件地讨好别人,就是要将注意力从别人那转回到自己身上。取悦自己,并把真正的关心留给值得的人。
设立边界。学会明确自己的需求,并敢于说「不」,拒绝过度牺牲自己。
增强自信。通过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改变,提升自我价值感,认识到我们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样重要,减少对他人评价的依赖。
直面冲突。冲突是不可能避免的,学会面对和处理冲突,而不是逃避冲突。通过积极的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如果想要被人喜欢或被人需要就一定得牺牲自己的话,那么被喜欢、被需要也不是什么好事。现在相信你已经会做出选择了:
是讨好他人,还是活得真实?学会关爱自己吧,因为你本来就值得。
欢迎您点赞、收藏、转发、评论
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不吝点个关注
这将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