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突发奇想,带着父母回到我的出生地,他们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旧州。虽然距离海口只有一个多小时车程,但是调离旧州30年后我们还是第一次回来。
父母们工作过的农校也早已搬离,我们一路上都在想能否顺利找到旧址。30年的变化无疑是巨大的,当年学校附近比较荒凉,如今旧州已列入乡村游线路的一部分,道路通畅,路的两边都盖起了楼房。车一直开着,但是始终不见学校旧址。也许父母们对这地方有着不一样的直觉,我们决定掉头。父亲向路边小卖部打听,原来他们记得没错,就是这个地方。我们下车步行百米左右便看见一个灰旧的水泥大门,上面还依稀可见七十年代的口号。父母仔细一看,兴奋的说,这就是老农校的大门。意想不到的是原来农校搬离后,学校被拆建成了省戒毒所。我们顺路来到了戒毒所的大门,办公区并没有限制进入。我们慢慢走了进去,仔细辨认,希望凭着记忆找到一些当年的痕迹。
当年的教学楼和办公楼都已不见踪迹,在靠近围墙的地方发现了一排残破的瓦房,周围的树木杂草几乎将它掩没。这是老农校唯一没有被拆除的房子。父母一眼就看出这是当年的单位宿舍,可惜不是我们家曾经住过的那一排。循迹而来的是他们遥远的回忆,离开这里的时候我只有三岁,我只有从他们口中听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那个年代,一溜的平房,同时住着几户人家,邻里之间互相分享和帮助,相处和睦,有着亲人般的情谊。谁家有好吃的,小朋友们都能沾到光。老妈裁缝活不给力,邻居阿姨就给我做过衣服。隔壁家妹妹过周岁,刚会走路的我就颤悠悠走过去讨鸡腿吃。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忙不过来就会把我托付给妻儿暂时不在身边的符叔叔看管。也许是小时候带过我,符叔叔一直对我关爱有加,出差回来会给我带裙子,即使他调离了单位也还对我关心备至,关注我的每次升学包括工作。符叔叔家阿姨和哥哥不久后也搬过来了,据说我们是当年最好的伙伴,常常一起吃饭,一起玩耍。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冬天下着雨,我们两个在外边玩水,把衣服都打湿了,老妈下班回来见状就生气了,抽了根小棍准备教训我,我边哭边伸出手准备挨打,小哥哥怕我挨打,在一旁装作要哭的样子,嘴上一边说着“阿姨,不要打阿静”,一边慢慢踱步到我妈背后趁她不注意一把抢了棍子就跑开了。老妈至今回想起来还忍不住笑出声来,一个三岁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聪明的想法。
寻找旧址的心愿达成,大家都很开心,在追忆往事中,我们离开了旧州。就在旧址不远处有一个部队营区,三十年唯一不变的就是这个地方,我还在部队幼儿园上过一段时间,当年父母和同事们搬离旧州的时候,就是部队派出军卡帮我们搬的家,父母口中的故事我已完全没有记忆,唯一留有印象的恰恰就是小小的我坐在军卡驾驶室离开这里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