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参加朋友组织的一场读书分享会,在活动开始前,参加活动的姑娘们都先聊了一下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一聊可不要紧,害得我对这些姑娘们又爱又恨:这个做的手工发簪精致得堪比博物馆里的文物,那个手绘的卡通人物活灵活现。听完姑娘们的话后,我简直觉得自己可以从“女人”这种生物中就此退出了。
但,这还不是最令我沮丧的事。在读书分享会结束后,我给当时正在相处的男生打电话,本想约他一起吃饭,可接听电话的却是个陌生的年轻女性!我当时就吃了一惊,不过,并不是因为接电话的是个陌生女性我便把那惊讶抖落一地,而是因为接电话的那个女性很亲昵地叫着他的小名,——那声音里充满着无数暧昧,于是我便自动脑补出他们两人会有的种种亲密举动。
结果,你们可以想见,敏感如我这般的人心里肯定不会好过。我特别冷漠地对他说了句“没事”就挂断了电话,那天我独自一人吃了饭,吃得很是潦草简单,并且在那天之后的连续几天之中,我都是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忙活着,他发来信息我基本不回,他打来电话我也只是简单地说上两句话就挂掉。
我知道,你们会觉得我很怂,“干嘛不向他问清楚,接电话的那个女人是谁。”一个朋友当时这样说过。可我偏执地认为,他一定是做了什么过分的事,这个念头是如此地顽固,以至于使我越来越不能平衡自己的情绪,并且在一天里经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到坏情绪中。
为了从这糟糕的状态中走出来,我尝试了各种办法,比如抄写经文,或者静坐,在这调整身心的过程中,虽然情绪渐有起色,有由阴转晴的趋势,可我终究还是徘徊在低落的情绪当中,很难彻底地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到底,我还是被这多日以来的负面情绪拖拽进了一个黑洞。终于有一天,我这坏情绪彻底爆发了。我把近来的不快统统都归结到他身上,不管他说什么,我都觉得他是在掩饰自己的行为,他越辩解,我就越气恼,于是我便陷入到重重无尽的烦恼之中。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和我同样的经历:如果生活中发生的某件事不开心,那么生活中接下来遇到的各种事情便都不会太舒心。这些令人苦恼的事情越积越多,在某一天,我不得不暂且放下手头的工作,因为我要用一天的时间来清理身心内堆积的垃圾,不然,我就无法继续做其他的事情,因为我根本就无法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上。
来,先来看一下,自己身心内淤积的灰尘都是些什么。当我稍微平静放松之后,我对自己这样说。
没错,就是之前的那些小事。实际情况是,那天在电话里喊他小名的那个女人,是他的表姐。其实他一直都想解释清楚,只是我的心被自己那偏执的念头所蒙蔽,以至于自己一直在同自己较劲。
为什么会有这种自己与自己较劲的状态呢?因为攀缘。所谓攀缘,便是我们不由自主地将精神纠缠 于某人或某物上。比如,我将自己的意识纠缠在“打电话的那个陌生女性”这个问题上,再比如,我把精神纠缠在“那些参与活动的姑娘们个个都是心灵手巧,而只有我什么都不会”,于是,我越是把意识黏着在这些本来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内心便越是生出自卑感来,说白了就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平白地制造出许多负面情绪来。
在唯识宗里有种说法叫“遍计所执性”,是说我们的意识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执著到哪里。比如前面说到的读书分享会,在听完女孩子们的自我介绍后,我开始执著了,我认为我不行,我和这些姑娘相比,我既不心灵手巧,也不聪慧过人。然后在给喜欢的人打去电话时,听到电话中传来一个女声便开始变得不自信、不自在了,“不如其他女生”的念头一生起,自己便先紧紧地抓住了它,以至于把他的解释都理解为他对我的敷衍和欺骗。
如此去想,错的人并不是他,当然,错的人也不是我。世间诸般琐事,所谓对错,全出自于我们自己的评断。
导致后来烦恼重重的元凶是谁呢?是攀缘,即执著、执念。“执著”这个词,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说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执念。不攀缘、不执著,并不是嘴巴上说的那么简单。记得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前,我还曾对朋友说,现在的自己,对人对物对事,已经不似以前那般执著了。可这话才说了没几天,就遇到了这样的考验,想来有些话,真是说不得的。
有人说爱情是悲剧,人生是悲剧,在他看来世间一切皆是悲剧,但悲剧的源头是什么,他就不管不问了。其实若我们自己想明白了便不难觉悟到,人生也好,爱情也罢,它们是悲剧还是喜剧,到底还是依我们自己而定。
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无一不是自攀缘中而来。遇到什么就纠缠什么,遇到喜欢的纠缠,遇到不喜欢的也纠缠。在经历了有如毒蛇缠物一般的攀缘之后,我们的身心陷落入自造的烦恼中。就像前面我提到的那段经历,如果当时我有足够清醒的觉知,能够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正在被自己的执念牵引着走到一个死胡同里,如果我在觉知到自己的执念之后能够赶紧停下,然后深呼吸,从负面情绪中渐渐地走出来,那么,这之后的生命经历便会是另一个样子了吧。只是,人生中从来就不会有如果,而我更坚信的是,生命中的任何一种经验,对自己来说都不是平白出现的。这也是为何说“经常性地保持着高度觉知,使心灵不陷入任何一种情绪、事物之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命觉察力。
攀缘是种病,这是一种心病,而且是人人皆有的心病,所以,千万不要相信有谁说他已放下万缘、不再攀附,也不要轻易就说自己能够看破一切,再无执念。前文分享的经历,只不过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但从这一个小片段中大家就不难看出,我们是如何跌落到攀缘所设的陷阱中的。
前几天看古印度的《瑜伽经》,发现这里面讲到,瑜伽修行的真正目的就在于识别、解除和超越攀缘缠缚以及对人事物的执著。但这种瑜伽修行并非要我们每个人都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而是要把身心放在生活中,把人间当作一个修行的道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我们根本无法预想,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时刻保持着清醒和觉知,至少是在负面情绪、种种烦恼刚一露出苗头来时,我们能察觉到并将烦恼搁置一旁,做一个自己生命的“旁观者”,使意识不陷落于任何一种情绪或情境中。
【本文选自猫超的新书《在如水的时光里,好好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