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校安全意识都很强,每次只有看到每个孩子都准时到堂,我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发完信息我便去上课了,下课后,我立马打开手机,她并未回我信息。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她在路上出问题了,是想到她可能又不想读书了(因为上学期反反复复已经有好几次了)。立马和她联系,果真她在家里。她支支吾吾地半天不说出个所以然,果然被我猜中了。要了她的电话号码(之前她一直说有手机但没有卡的),说是上午会来校。我说好吧,那就当面说呗。第二节课后,刚升完国旗。她爷爷奶奶和她一起来了,她独自骑着电瓶车。随后我就跟她和她爷爷奶奶交流沟通。任凭我怎么说,他爷爷奶奶怎么说,好说也不行,歹说也不行。她就是保持沉默,始终不开金口。学校好几个领导,还有其他科任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个劝她要珍惜现在读书的时光,都无法改变她弃学的念头,她甚至一个理由也不给。本来这学期开学报名时,她信誓旦旦地说:一定尽力好好学,我知道考高中无望,等初三,我选择一个好的专业读职校。
小兰同学在校乖巧懂事,尽管学习不太上进,但是其他方面还是不错的。她的粉笔字写的好,每次出黑板报都有她的功劳;她劳动也比较积极认真。而且她还蛮会关心人的,我之前多次表扬了她。记得有一次嗓子痛得厉害,处于嘶哑状态,以致无法讲课了。回到办公室,发现办公桌上多了一杯泡好的奶茶,我以为是学生放在那儿忘拿了,调查后才发现是她专门泡给我喝的,说是给我润嗓子的。这么好的学生怎么舍得她离开?所以当了解了她在家里的表现时我没法把那个她和这个孩子联系起来。上午因校长开会,没能及时汇报,工作已经努力做了,先整理完我的记事本再说吧。下午去校长办公室时,结果小兰和她爷爷都在。我又和校长一起对她进行了一番劝说,苦口婆心说了半天,还是没用。
为什么我们所有的人都如此被动呢?在和她爷爷奶奶断断续续的交流中,我才明白,原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今天的任性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可惜她的父母、爷爷奶奶还没有意识到,总以为她要什么就给什么,她就能够去学校好好念书了。爷爷奶奶说现在为了她念书的事心力交瘁,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都不行,实在拿她没辙。今天我还继续和她在外地打工的父亲联系,可他也说没办法,管不了她了。据其爷爷奶奶说,她和她弟弟一岁以后,父母出去打工,一直就跟着爷爷奶奶。平日里爷爷在县城里打点工供两孩子上学和一家老小生活,奶奶在家也不舍得让孩子做任何事。一直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即使到了初中,该生连自己的衣物都不洗,更别说帮忙做其他家务啦。奶奶总是说“你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了,其他的事不用你管,不用你做。”殊不知这样是害了孩子。孩子一点苦也吃不得,一点挫折也受不了。孩子说想要骑自行车就给买自行车。车子旧了,说换新的就给换新的。后来新自行车没骑多久,想换电瓶车。爷爷用辛苦打工挣来的钱就给买了一辆,旧了的车又不想骑,借口学习查资料要手机,手机旧的也不用,去年年底爷爷又给其换了一辆新的。(这天就是骑着那辆新车来校的),爷爷还叫其爸给孩子买了一部新手机(据说买个1千5百元的)。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稍有不顺意,一哭一闹,新的就来了。这不是典型的宠溺孩子吗?过分宠溺孩子造成的结果是,孩子不会心疼长辈,孝敬长辈就更无从说起。
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都有这种心理:迫于生计,长期在外,不能陪伴孩子,总觉得通过物质上的满足能弥补这缺失的亲情;孩子一般都是交给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带,祖带孙更不舍得严加管教,一则怕儿女责备,二则父母不在身边,觉得孩子可怜,怕孩子委屈。于是乎,孩子上小学时,觉得小,祖辈不忍心管,说大点再管也不迟,可到了初中,想管也管不了了。因为孩子的要求在一次又一次的被满足后,会变本加厉地要这要那,性子也变得越来越任性。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困扰着一部分家庭,影响到一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身为班主任,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也会尽最大努力去挽留每一个不想读书的孩子。可是,宝贝,我该如何留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