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家长,大多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也有特别多的孩子在学习上真的可以用拼命来形容。
我们是寄宿高中,我看到过熄灯后,拿一个小台灯照明,继续努力的孩子,也看到过早晨不到五点钟就起床晨读的孩子。
姑且不说这些孩子的做法我们是否提倡,但有一点是十分确定的,就是他们一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的人生目标是清晰的,所以,他们会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作为老师,我钦佩他们。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此上进。
我教的一个男孩子,几乎每节课都不太能稳下来好好上课,除非睡着了。那次,在我的课上居然玩起了手机,我提示他,他停下,再讲起课来,继续玩。
这时候我有两种选择,视而不见,继续上课,或者制止他。视而不见,我可以很顺利的完成我的课程,他也不会烦我,皆大欢喜。但孩子在知识上的损失,无法弥补。制止他,会耽误一定的时间,弄不好还会惹他烦,着急可能会和我顶起来。
我当然选择制止他,这自然也遭到了他的强烈的反抗。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我们各让一步,我不收手机,他保证好好听讲。我做到了,他也做到了。
快下课的时候,我说,孩子们,你们从幼儿园到高中,一步一步走来,付出了多少,牺牲了多少,你知道,我也非常清楚,那么,回去请思考,你们读高中的目的是什么?你怎么做才能达到你的目的?
下课之后,我又找那个男孩子,推心置腹的聊了很长时间,虽然我知道,这种聊可能解决不了他的根本问题,毕竟这种不良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但起码我明确的告诉了他,在数学课上,我是不允许任何学生掉队的。
孩子走后,我思考了许久。
这个孩子的状态,不是单独的,而是代表了一批孩子。
有好多家长和我说,老师,我家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让他去看会书,他就在那看电视,玩游戏,怎么说也不听。
有的家长说,老师,我家孩子我什么都豁的出去,给他花那么多钱,上补习班,怎么成绩就是提不上去呢。
每每听到家长和我说这些,我都会想起两个同事的孩子。都是同事,因为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导致孩子的最后结果也迥然不同。
同事A的孩子
同事A儿子小的时候,基本上属于放养。那会,我们的工作量很大,最忙的时候,早晨六点多就到学校了,晚上六点多可能还回不了家,孩子基本上就是老人带。
上幼儿园了,秉承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的理念,同事A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培养他什么学习习惯。
上小学了,大家都说,男孩子,能跟上就行,到初中,一努力,成绩就上去了。所以同事A也就没有刻意的去管他孩子的学习。
到了初中,同事A觉得是时候管学习了。这时候她才发现,为时已晚。
她想尽了所有能想的办法,拿出了她能拿出的所有的耐心,但却于事无补。那种感觉按她说就像一拳打在海绵上,纵然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但对方却化于无形,到最后,她甚至绝望的哭了,哭过之后,决定放弃对孩子学习的要求,孩子最终上了我们当地的一所职校。
我们不能说孩子没有前途,只是对于现阶段的教育来说,同事A是失败的。或者,因为孩子没有好的习惯,即使将来能成功,可能也会走一些弯路,受一些打击吧。
所以,我想说,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在哪个阶段用力都可以有效果。如果能在他小时候行为习惯养成初期,就约束他,帮他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那将会事半功倍。等孩子长大了,也不需要我们再加什么外力,他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各种任务。
我同事B也是个儿子,但她采取了和同事A完全相反的方法。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她就给孩子定好作息时间,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看书,什么时间可以玩,而孩子完成这些活动的时候,只要有时间,她就全程陪伴,从不偷懒。
那时候我们都说,这样好吗?为了孩子,都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但她不为所动,我行我素,尤其是周末,我们都想放松,出去玩一玩,逛逛街什么的,只有她在陪孩子学习,陪孩子看书,陪孩子游戏。尤其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孩子去图书馆,我们当时都表示不理解。后来她说,就是让孩子感受读书的氛围,从小爱上读书。
而她的孩子果然爱上了读书,在还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熟读四大名著。后来,学习过程也非常顺利,好像都没用她操什么心,每次考试成绩都稳定在年级前三名。高考的时候,算是发挥失常了,考取了上海同济大学,他的高考成绩为643分(理科)。后来又作为交换生,去了香港大学,目前在那读博。
无疑她的孩子在我们的那一群孩子里是最优秀的。
而那时候我还固执的认为,孩子爱不爱学习,自律性强不强,是天生的性格所决定的。
后来和她交流教育经验,她说,有些孩子确实是天生的自律性强,各方面都优秀,而大多数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一般自律性都差,贪玩,调皮,是好多男孩的共性。所以,习惯养成至关重要,而这个养成教育,越早越好。
我问她,什么时候开始比较合适?
她说,如果可以,从他落地就开始。
我惊诧。
她说,好多人都说,等孩子记事了或者等孩子懂事了我们再教育不晚,其实已经晚了,对他的影响和教育,与他记不记事没有关系,他生下来,就是白纸一张,每过一天,那张白纸上,就会或多或少留下痕迹,你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给他什么样的影响,当他真正懂事的时候习惯已经完成了。
到这时,我才如梦初醒,真的是,像同事A一样,等孩子上了初中,才想去管束他,让他好好学习,可那时,他的不爱学习的习惯已经养成了,再让他坐在那去做题,背书,无异于是对他的折磨,他自然难受,所以会反抗,给我们的感觉就是,这孩子怎么这么逆反啊,其实,真的是我们早期功课没有做好。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在孩子人生初期帮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呢?作为教师的我,想给妈妈们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拿出足够的耐心。
我们既然生下了他,就要为他负责任,而不是,生了就算完成任务,把养的任务,全交给老人。这样,孩子是处于失控状态的。大多数老人会把孩子的生活照顾的很好,但习惯养成方面会差强人意。我们既然做了妈妈,就必须做出牺牲。为了孩子的一生,拿出我们最大的耐心。
二、孩子自律性的培养至关重要。
同事B是这样培养孩子自律性的。
她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学打乒乓球,真正做到了风雨不误。
有一次,下大雪,教练打电话说,今天雪大,孩子可以在家休息。但她还是央求教练,让她孩子去。“其实,这样的天气教练也不想去,”她说,“我给教练说好话,让教练去,目的就是让孩子知道,无论外部条件有什么变化,该完成的任务必须完成。”
刚开始,孩子也会不情不愿,但时间长了,他就明白了,该做的事情必须做,该完成的任务必须完成。
就这样,孩子逐渐的形成了自律的好习惯。
所以,孩子不自律,大部分原因在于家长。
妈妈们请反思,你们有没有这种情况:
规定孩子看一个小时电视,一个小时到了,你正在忙别的事情,忘了,孩子一直看,等你突然想起来又去呵斥孩子,多长时间啦还看那,明天不许看了。可是到了明天这种场景依然发生。
或者,明明孩子还没写完作业,你想出去了,把孩子放在家里又不放心,就对孩子说,走,咱先玩去,作业等回来再写。
类似这样的场景,可能很多,所以孩子不自律,一定是有个不自律的家长。是家长无形中助长了孩子不自律的习惯。别怪孩子。
三、给孩子仪式感。
作为家长的我们,对孩子上学或升学一般都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更多的家长只关注孩子将要去哪个学校,能不能上重点,甚至为上重点不惜付出金钱的代价。
但从来没有想过,要在孩子去新环境之前,告诉他,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应该怎么更快的去适应。
同事B是这样做的:
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带孩子去幼儿园参观,然后,告诉孩子,你是一个大孩子了,你要在这交很多新朋友,学很多妈妈都不懂的新知识,到时候,你都可以教妈妈了,那时候连妈妈都崇拜你,多好啊。
在临开学的那天晚上,我同事特意陪了孩子一夜,给孩子讲幼儿园的趣闻趣事,给孩子讲她小时候上幼儿园的趣事,孩子带着甜美的幻想睡去。
第二天,孩子高高兴兴的去了幼儿园。据说,她孩子是幼儿园里为数不多的第一天上学不哭的孩子之一。
上小学,上中学,甚至高中,每个阶段,她都会给孩子一个仪式,这个仪式的目的就是告诉孩子,要告别过去,迎接新未来了,让孩子在心里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有目的的去。
这样,孩子会知道他在每一个阶段应该怎么做,从心里重视,自然就不会混日子。
仪式,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至关重要。
孩子,对老人来说,吃好喝好就是好。对老师来说,你的孩子只是她的几十分之一。可是对于我们,他意味着百分之百,意味着全部,所以,妈妈们,请早些拿出耐心,给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记住,孩子的未来,最初,是由我们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