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号去邮局给朋友寄信,和妈妈去市场买菜顺路,便一起走。等我写好地址贴好邮票放进邮箱的时候,妈妈说了一句:“现在还有人跟你寄信啊,塞进这也不知道能不能到,联系不是有电话有微信吗?”听了妈妈说的话,也不反驳,毕竟微信在像妈妈年龄的叔叔阿姨间都普及了,但不反驳不代表认同。
有一个朋友,认识以来,每年至少有一封信来往,明信片不计。两个人之间的来信会问候最近过得如何,会聊聊在来信前的那一段时间自己遇到了什么困惑,也许对方并不能给出很好的解答,但都会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还会跟对方分享一句欣赏的话。
现代人提笔写字的习惯在渐渐消失,我也不例外,写东西很多时候不对着电脑会不想要下笔,当然有很大程度是觉得手写了也要在文档上再来一遍,何必再浪费时间。但慢慢地在纸上写字的次数也就真的越来越少。
以前阅读《傅雷家书》就曾感叹于父子之间的对话原来可以如此睿智。大概是受书的影响,在阅读完以后的很长时间,渴望有个人能跟我来信,信中会有《傅雷家书》般的心灵叩问。在8.3号收到朋友的来信,收到祝福固然开心,却对其中的发问沉思和无保留地倾诉更是欣喜,按捺不住心中的万千情感,找不到信纸的我拿了两张A4纸便肆意汪洋地写起来。
迷恋于“云中谁寄锦书来”的信息传递,大概是寄信和收信的独特体验有关。寄信的一方,事前肯定先要拟好信件,写信不比发短信、微信这些即时通讯,每一句都是经过大脑过滤一遍的结果,你的心思随着横竖撇捺在纸上流露,不一会就便布满了信纸。
写完再回过头去看一遍,会发现写信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对对方的发问其实就是自己的繁星,看似需要对方来解开你的心结,其实在写的过程中你已经明白了,到最后只不过是跟对方分享你的理解和感悟。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很少静下心来思考,或许这是个让我们去思考去认识世界的一个好方式。
寄信让我们享受思考的快感,收信能让我们收获不同体验和感悟的提升。我们都知道邮政的寄件速度之慢,信件更是如此。8.4号从深圳寄出的信,8.18号才到达梅州朋友的家里,而且两个地区相隔是不能用远来形容的。
可就是有这份“信什么时候才会到”的期待感,每天往邮箱里看上两遍,没有告诉自己可能过个两天就来了,等到十几天后还是没有,也不禁起了疑虑,“邮政不会把我的信给寄丢了吧?!”,即使怀有疑虑,但还是坚持每天两看,直到有一天,看到有XXX收的信安静地躺在邮箱里,兴奋之情简直要喊出来才能表达。
拿到手以后是迫不及待地拆信,若有所思的阅读,跟着信中的情感而起伏,对信中的发问也是对自己的拷问,能够想清楚算是思想的提升,存有不解也是常态,在生活中走一段路,得一段感悟或许就能明白。阅读完郑重地收在特定的小箱子里,偶尔拿出来回味一下又是另外一种感受。
邮政把信寄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虽然信寄丢了心里不好受,但会自我安慰,说不定信寄到了陌生人手上。这时候就会脑补《北西2》画面,会不会有酿成美丽的错误,促成陌生人之间的纸上情谊。后来一想,又没有在信上注明自己的地址,何来的陌生人的回信一说。
说实话还真的挺怕哪天邮政会停止寄信的业务,怕听不到信塞进邮筒是“噗”的一声闷响。在通讯发达的今天,寄信并不是一种矫情,它有它存在的价值,就好像是要有热烈的朋友陪你疯,也需要有让你心如止水的朋友让你沉淀下来。
插图来自Paco_Yao系列插画
还有人跟你写信
算不算是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