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难困境
有一艘航船在海上遇险,很快就要沉没,船上载有12人,但只有一艘至多能乘6人的救生艇。这12人是:72岁的医生、患绝症的小女孩、船长、善于讲故事的人、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弱智的男孩、青年模范工人、基督教神父、有贪污行为的国家干部、中石油经理、刚发财的私营企业主、你自己。请根据你的直观感觉选出6人上救生艇。
二、规则:
1、处境不可能改变
2、不采用随机的(比如抽签)的办法
3、不采用武力解决
4、根据参与者的投票多少决定去留
三、调查方式
1. 在“问卷网”制作好问卷,然后通过微信“面对面建群”把培训学员拉进调查组,由学员点击相应选项。
2. 培训学员分成三组,第一组(希望的旋律)参与人数92人,第二组(国培互动)参与人数85人,第三组(冬至国培)参与人数70人,三组总计247人。课后加入200人,为第四组。四组总计人数447人。
3. 填写问卷时,第一组无任何提示,第二组提示各题要求。尤其是第7题,重点提示“最不想”。
四、问题设置
1. 请投票选出6位可以上救生艇的人(多选题)
2. 你最优先选择上救生艇的是谁(单选题)
3. 你选择的第二个上救生艇的是(单选题)
4. 你选择第三个上救生艇的人是(单选题)
5. 你选择第四个上救生艇的人是(单选题)
6. 你选择第五个上救生艇的人是(单选题
7. 你最不想让谁上救生艇(选两个)(多选题)
五、统计结果与分析
1. 请投票选出6位可以上救生艇的人(多选题)
排名前六位的是:你自己(367)、船长(366)、72岁的医生(353)、青年模范工人(351)、精通航海的劳改犯(296)、善于讲故事的人(232)。
“你自己”实际就是指的的自我,代表的是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和社会角色的评价。在这个模拟的沉船事件中,自我的位置被放置到其他条件之上,自我优先的原则体现出来。
船长、72岁的医生和精通航海的劳改犯都是沉船逃生的可能性条件,船长和劳改犯代表的是逃生船长和劳改犯代表的是逃生的技术可能性,医生被视为逃生之后的保障条件,尽管他已经72岁,但作为稀有的保障条件,医生还是被大部分人选择。在技术条件上,大家优先选择的船长而不是劳改犯,是人们在考虑技术条件的同时,还对技术提供者的道德水准进行了评估,劳改犯的技术水平可能高于船长,但人们还是后置了他的选择优先权。这里体现了生存原则、生存可能性原则和德性原则。
至于青年模范工人,这里有三个重要的身份信息。第一个词是“青年”,与72岁的医生相比,选择者考虑了年龄因素,觉得应该把未来的希望更多地留给年轻人;第二个词是“模范”,说明此人在道德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或工作成果上较他人有超越之处;“工人”一词,表明了此人的身份,不是官二代、富二代,而是草根。这也许是很多人选择此人上救生艇的原因。这里体现了平均功利或公平的快乐幸福原则(或补偿原则)。
“善于讲故事的人”这个身份最有趣,因为在众人生存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大家还把重要的一个逃生机会给了这个没有技术、也不能提供后续保障的人。据投票人解释,他们选择此人的原因,是觉得茫茫大海能否逃生尚未可知,与其在悲观中死去,还不如活着的时候快乐一点。这里体现的是功利或快乐原则。
2. 你最优先选择上救生艇的是谁(单选题)
船长(156)、你自己(125)
在对六个人选的确定上,很多人除了选择自己外,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船长,因为在大海上没有船长可能就无法真正逃生,尽管有精通航海的劳改犯,处于道德和安全需要,很多人还是选择了船长。在面对这个选择题时,很多人考虑的是六人中必有自己,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选择安全逃生的最佳条件。
3. 你选择的第二个上救生艇的是(单选题)
船长(109)、72岁的医生(87)
接下来的选择,肯定还是围绕生存可能性展开,所以船长作为技术条件、医生作为保障条件便成为普遍的选择。
4. 你选择第三个上救生艇的人是(单选题)
72岁的医生(125)、精通航海的劳改犯(59)
这里显示的应该是人们对生存可能性条件的退一步选择,我们可以称为次重要条件。
5. 你选择第四个上救生艇的人是(单选题)
青年模范工人(104)、善于讲故事的人(71)
选择者对于青年模范工人的同理心,让他们觉得有必要让这样的一个代表美好未来的人物继续存活下去,为未来创造更多更好的社会生活。同样,出于对现实快乐的需要,人们选择了善于讲故事的人。
6. 你选择第五个上救生艇的人是(单选题)
青年模范工人(81)善于讲故事的人(63)
这个选择项的结果与第四个问题相同,说明大家在青年模范工人和善于讲故事的人此二者的作用的高度契合,只不过有人放在了第四步,有人放在了第五步。
7. 你最不想让谁上救生艇(选两个)(多选题)
有贪污行为的国家干部(291)、基督教神父(61)、中石油经理(56)
对于最不想让谁上救生艇,大家一致的意见是“有贪污行为的国家干部”,从社会层面上讲,有对现有管理体制的不满(国家干部),也有对存在品行瑕疵的管理者的愤怒(贪污行为),一旦有机会,这些滥用公权谋私者会最早被民众唾弃。对于基督教神父为什么被抛弃,也许跟参与投票者的身份有关。大部分投票者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基本没有人信奉基督教,在他们眼里,神父对逃生不可能有任何技术支持或快乐作用。紧接其后的中石油经理,作为一种垄断资源的国企,在百姓眼中除了贪污腐败鱼肉百姓外,对人民生活的改善没有什么实质作用,于是大家把愤怒转嫁到这些国企管理者身上了(尽管也许并不公平)。
六、几个变化条件(变量因素)
1、原测试中的“妓女”被“善于讲故事的人”替代了。因为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里,妓女的身份代表了一种下流职业和堕落(这与某些西方国家把此作为一种职业不同),即使有人(男)对这个选项动心,他们也会顾忌面子而忽略这个答案,因此会使问卷的信度降低。而“妓女”和“会讲故事的人”其实代表的取向是相同的,都指向人们的快乐或功利。
2、在对西方人的测试中,对“患绝症的小女孩”和“弱智的男孩”的选择会多一些,这是因为西方有“妇女儿童优先”的原则,有些西方人下意识地会选择这些答案。
3、“基督教神父”这个选项,在西方人的选择中也会超过“精通航海的劳改犯”,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西方人信奉基督教的人较多,很多人认为虔诚的信仰会带给他们生存的希望,即使不幸遇难,也会认为是自身的原因。更有甚者,有些人可能放弃掉“你自己”,而换上更弱小者。
4、对“刚发财的私营企业主”,中西方的观点也有很大的不同。西方认为,无论是刚发财还是已有很多财富,都是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的,都值得尊重。对于刚发财的人来说,出于公平的快乐原则或补偿原则,理应让此人上救生艇,因此选择此人的也不在少数。但在中国文化情境下,“刚发财的私营企业主”往往与“暴发户”这个词相连,大家脑海中立马浮现的就是炫富、为富不仁、多资源的掠夺性消费等,对此类人的选择就会较少。
七、不是结论的“自我”概念
“自我”是一个探讨已久的话题。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自我概念的创始人,他认为“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身体、特质、能力、抱负、家庭、工作、财产、朋友等的总和”,他把自我分为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经验自我又分为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社会自我(social 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三种成分。社会自我高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又高于社会自我。詹姆斯认为物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身体,因为人一生中总是通过身体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并依据身体提出各种需求。社会自我指一个人“从同伴那得到的承认”,即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最特殊的社会自我是他的恋人的态度。精神自我就它属于“经验的自我”而言,意味着一个人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 “纯粹自我”指一个人的身份认同,表现于“现在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相同”。作为对象的个人称为经验自我(me),当下思想看成是纯粹自我(I)。从他的意义上说,选择“你自己”上救生艇,是为了保存“物质自我”,同时以“精神自我”需求选择他人。技术、保障和精神又构成一个简单社会,自我在社会情境中也得以体现。这里,作为“纯粹自我”的因素因为沉船这个意外事件而变得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