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知道黄庭坚是书法大师,行书、草书、楷书都写得非常溜,说他的字风格独特,远不足以表达其精彩。
史书记载,黄庭坚出生于读书世家:“书香越过十代””。俗话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黄庭坚家里十代人都努力过。到了他这一代,家里的鹦鹉能背诗,恐怕,连厨房里冒出来的炊烟都透着墨水味吧。
偏偏黄庭坚还是个江西人。在宋朝,江西出人才的概率可是全国最高的。单说黄庭坚所在的“九江市修水县双井村”,319年的时间,考中进士的人,足足有48个!这也得亏黄庭坚的太公,制定的黄氏家规,让当地人都喜欢上了读书,使得贤才接踵摩肩。
传说,黄庭坚抓周的时候,抓的就是毛笔,一整天不放手,刚考上进士的他爹乐得不行!十里八乡的这下全知道了:“黄家又出了个读书种。”
黄庭坚,家里的书非常多,别人哪里不会,点到哪里,他绘声绘色地给讲解。
舅舅李常就经常考他。有一次,舅舅进院门看见黄庭坚在认真看书,又看见院子里那棵大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材,作了个上联: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人家毕竟是进士出身的朝廷命官,出的这题,哪那么容易对得上?
黄庭坚呢?一把抓起那支抓过周的毛笔,摇头晃脑地对出了下联: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舅舅李常满意极了,不定期就来考他,从黄庭坚一日千里的学习进度,断定了外甥是千里之才。
骆宾王7岁写《鹅》,黄庭坚7岁写《牧童诗》,把活了大半辈子的很多人都给震惊了:这么小的娃,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处世智慧?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说:牧童骑着牛,从远处慢慢走过前村,轻风吹着他的笛声,飘得远远的。都改听说京城藏龙卧,有很多追逐名利的人,尽管他们用尽了心机,都不如牧童这样清闲自在。
黄庭坚20岁那年,科举失败。23岁那年,考中进士,三甲榜首(第31名)然后呢,独同一年就在河南当上了县官,还娶了大官孙觉的女儿。3年之后,黄庭坚被提拔到“北京大名府”担任“国子监教授”·黄庭坚在这里待了足足8年。宰相给他做考评的时候,是这样写的:亭异,清廉。
名震四方的黄庭坚,主动写信给偶像苏轼拜师,性情旷达的大才子收到信能不开心吗?
当时苏轼在徐州做官,下了班马上回信说:从你附带的两首诗作就能知道,你的文采超凡绝尘,才华在我之让,我没有资格当你的老师,还是做朋友吧言收腾这下把黄庭坚给高兴坏了,“喏,是你说要做朋友的哦。
从那以后,黄庭坚每有新作品就第一个寄给苏轼,苏轼呢,每信必回。架不住黄庭坚每封信里都喊着“老师”前“老师”后的,苏轼只好答应说:“行行行,好好好,咱们亦师亦友吧”。
一年后,苏轼就因“乌台诗案”含冤入狱,很多人因此受了牵连跟苏轼有那么多书信来往的黄庭坚,自然是其中一个。
得知此事,黄庭坚不但不躲不避,不撇清,还四处奔走,为苏轼洗冤拉援助:“我老师做人多高尚,做官多清白!”
正直仗义的黄庭坚,升职是不可能了,只能去安徽当县长,后来又降职去山东个镇管什么治安。
这个时候,他又得知,少年好友黄几复被贬去“蛮荒之地”广东,于是写下了千古名篇《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什么意思呢?我们隔得太远信都寄不到,记得上一次一起喝酒一起玩还是十年前了。你是个很穷的好官:却受到这么不公的待遇,唉,现在你也像我样白了头发吧,我想你都哭了。
当时呢,黄庭坚的上司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虽然只大他5岁,由于政见不同,熬呗,黄庭坚总算熬到被召回朝廷。虽然是个芝麻官,但总算跟通信多年、心神相契、回中央做官的苏轼见上面了。“苏黄”也因此度过了3年“终生最为快意的友谊生活”。
官场起起伏伏,但是黄庭坚很坚强,也和大他8岁的苏轼一样乐观豁达。
后来,黄庭坚最高做到了四品官职。
苏轼去世后的那4年,再不能与之通信的黄庭坚,仍然每天早晨穿戴整齐,在苏轼的画像前点上香,恭恭敬敬作揖“拜师。
“涤亲溺器”这个成语你有印象吗?说的就是黄庭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刷洗便桶。
《立十四孝》这本古籍,里面记载了二十四个有关孝行的故事,黄庭坚又占了一个名额。
黄庭坚32岁才有的女儿,40岁才有的儿子。自然是呵护有加,又寄予厚望,家规是什么呢?
四无齐家:无你我之辩;无多寡之嫌,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优。
四无修身:无思贪之欲,无横费之财,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
这样一个“八无”套餐,是不是一大锅精神食粮?就连黄庭坚的几个侄子和堂侄都很爱吃,他家的书是真的比饭菜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