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几乎每天都会看到同一个会员来上课。
她应该有三十多岁了吧。如果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来看,身材略显圆润。
可能是由于工作时间限制,她只上中午的课。每次都是踩着点来上课,离开时也行色匆匆。对课程没有特别的偏好,对老师也没有特别的要求。
有时候天气很恶劣,但她从不缺席。下雨了就冒着风雨上课,天冷了就把自己裹成“木乃伊”上课。
每次和她告别,我总会情不自禁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一月初,外出培训回来,至今没有再看到她来馆里上课。刚开始以为是生理期,在家休息。可眼看着月底将至,依旧没有露面。
其实想想,一切也都在意料之中。
作为瑜伽老师,真的挺害怕看到新会员天天来上课。
因为用力太猛了,一般都会伤到自己。
(一)
拿身边的例子来说,一提到减肥就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
一种是死磕饮食。今天说减肥,明天就开始绝食。早餐只喝一杯豆浆,还是无糖的。午餐只吃青菜,还要倒上一碗白开水,把菜上的油花涮掉。晚上吃一个苹果。饿得头晕眼花,还要拿手机app计算热量。靠着这点幻想,坚持一天两天三天……
还有一种就是专注运动。瑜伽卡、健身卡、游泳卡,但凡别人说可以减肥,就奋不顾身地办办办!在办卡的头几周,每天准时准点、风雨无阻地报道,汗流得越多,多巴胺分泌就越旺盛。
结果呢?
节食的人会在一次小小的“庆祝”之后,全面崩盘。因为减下来的水分,会随着进食而回到身体当中。而压抑过的食欲除了恢复,更有可能大增。从不饿不吃,到不饿也拼命吃,中间不仅仅是身材变形的代价,心态的崩溃才最致命。
运动的人则在一次“缺勤”之后,再也无法回到当初激情昂扬的状态。最后,或是自暴自弃对运动产生抵触,或是自欺欺人,等待下一次的心血来潮。不变的是,你再也不会看到那些熟悉的身影。
(二)
人们对于“坚持”有一种本能的赞赏。但我现在却不断质疑它的意义。
2016年的某一天,我在朋友圈上传了第一份早餐,收获了很多点赞和评论。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2017年去南京学习并工作才终止。
很多会员朋友开玩笑说,我养成了做早餐发朋友圈的习惯,而他们养成了看我做早餐发朋友圈的习惯。哪天没看到,都会私信关心我怎么了。
大家很喜欢和我交朋友,因为在她们看来,我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而这股精神似乎可以给她们带来精神上的鼓励。
但你问我那时候每天早起做早餐不辛苦吗?真的不辛苦,一点儿都不辛苦,甚至很幸福。
每天晚上回家看一下冰箱里有什么菜,临睡前想想明天要怎么做,怎么配色,怎么摆盘;该用木质餐具还是瓷具?隔热垫是布艺风格还是旧报纸?有时候会兴奋到睡不着觉,只盼着天早点亮才好。
还有一个反面的例子,也是关于我自己。
刚接触瑜伽时,觉得每天都必须练习,每次练习都必须超过一个小时。不达标就等于今天没练习,没练习就不配做瑜伽老师。至于原因,自己从来都没有考虑。
最后我除了经常性地反感练习,还收获一种厌恶感,一种愧疚感,一种无助感。因为那时正值隆冬,在家里练习很冷。即使空调开到最高,手脚还是冰凉,身体更是伸展不开。然后练习时间不“达标”,对自己很失望,继而就是深深地自我怀疑。
(三)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坚持”就一定是错误的,只不过在盲目坚持之前,一定找到事情背后的价值以及科学合理的执行方法。
也许每个班级都有过这种情况,同样是熬油点灯学习,有的人成绩和付出相匹配,而有的人分数总是毫无长进。
排除智力因素,我觉得和这个人是否了解每天学习的目的、学习方式是否合理有着很大关系。
苦行僧式的每日例行一件事,只会极大的消耗一个人的意志力和热情。
减肥最重要的是为了健康,而且是为了以后的健康。因为人不是慢慢病倒了,而是终于病倒了。但当我们把自己的努力,用来迎合别人的审美时,一旦意志力和热情消耗殆尽,就再也不想多走一步。
所以减肥首先是有必要的,其次方法要具有可行性。想在最短时间里看到最大效果,本身就是一种短视思维。短视思维使人偏好极端行为。极端行为则注定是不长久的。
(四)
我现在还是会做早餐,但意义于我又发生了变化。从前是执着于食物,以及被满足的虚荣心;现在是关注于人,享受两个人一起吃早餐的时光。
现在也还是会锻炼,但不再强迫自己只练习瑜伽。天气好的时候更想出去跑跑步,阴雨天做做静态练习,累了就彻底休息好好睡觉。如此这般后,身心都很放松。
所以,如果你在2019年想做出什么改变,与其只是咬牙告诉自己要坚持,不如好好想想为什么要改变,或许从此你可以从“负重前行”变成“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