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呢?简单来说,亲社会行为就是一种合乎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有些孩子会主动安慰伤心的小伙伴、同情受伤的小动物、用赞美的语言给别人带来快乐等,这些让人感觉很“暖”的表现都可以算作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帮助:是帮助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帮父母做家务、帮老师维护教室卫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分享:是指能够自愿地将自己的物品拿出来和他们分享,分享玩具、食物、书籍等。
安慰:能够察觉到周围人的情绪变化,并帮对方平复消极情绪,重新变得高兴起来。
合作:一起搭积木、搬运物品,想互帮互助,实现共同目标。
当然,理想的亲社会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还需家长把握住合适的时机,根据宝宝的成长特点进行有效的引导。
1岁左右
通常情况下,孩子从8个月开始便有了同情他人的意识,也具有了初步的分享行为,这是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家长应该对孩子的意识和行为给予鼓励。到了1岁以后,孩子开始能够尝试安慰他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帮助行为,这时候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帮忙,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了。
2~3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面对他人的伤心和痛苦时常常会表现出不安和同情,此时,家长可以通过“移情”的方式来培养孩子更好地体会他人情感。这里为父母提供两种有效的方式:
第一种是情景讨论,根据周围的实际情况或者动画片中的情节等来对孩子提问,交流彼此的感受,帮助他体察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当然,想让这种方法产生比较好的效果,前提是孩子能够比较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第二种是角色扮演,让孩子扮演故事中类似的角色,进行行为训练,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更自由地抒发对于角色的心理感受。
3岁以上
有些时候,家长可能发现孩子对于分享食物并不是特别抵触,但分享玩具却很不情愿。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会误以为玩具和食物一样,分享就意味着被消耗掉,为了不失去对心爱玩具的控制权而拒绝分享。因此,孩子稍大一点之后,家长应该帮助他建立借出与归还的概念,慢慢让孩子明白,所谓借出就是让自己的物品暂时离开自己,而向别人借了东西之后一定要如约归还。
作者:一米阳光
一枚新晋宝妈
202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