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想过很多可以开始写作的方式,包括并不仅限于:
阅读经典名著——可惜读了再多也只是能写一些摘抄和读书笔记,自己的观点和内容很少;
写周记和年终总结——内心的话有很多,可笔下的墨总敌不过内心的波涛汹涌和激情澎湃。曾经在大学图书馆的角落一坐两三个小时写出一些不太通顺的青春烦恼,但总是不尽如我意;
给杂志社投稿——此法子最为讽刺,当年红极一时的新概念写手如今已经有人跌下神坛,我当年连人家的作品都看不懂,就将一沓厚厚的信纸草稿记叙文小说寄给了上海的《萌芽》杂志社,这封草稿我自己都没有读,那草稿一定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结局也可想而知,石沉大海不在话下;
。。。。。。
读过很多书就会受到很多启发,再深一层就会做出一些思考,可到了二十大几岁还只会一个人发呆和惆怅,不知将那些有的没的思考化作笔墨,继而让这个世界和自己共鸣。让生活在自己的思考和勤劳耕耘中不断实现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些都是课本知识和工作技能之外的积累,可却无不影响着一个人的方方面面,获取的幸福指数也可能随之大大提升。
活到二十八九岁的时候我稀里糊涂地遇到了简书这个平台,我以为这个平台里都是一些大作家,自己默默不敢发言。一两年后,也没在平台留下什么痕迹。直到三十岁的钟声即将敲响,我内心的写作冲动还停留在跃跃欲试的难过状态。游走在各种工具上,漂亮厚重的纸质笔记本已经买了一个又一个,kindle也买了两个了,可我还是停留在阅读好文和不曾实践的尴尬处境。直到一个简书日更挑战活动被我点开报名参加,与简书的故事才真正开始了。那个时候,我才完成了英语流利说的356天无间断打卡,毅力是有的,但是考研将近,我不得不中断了日更。直到2020年底,我写了很多有些深度的日记,有时候为了完成任务,也写过凑字数的水文,很惭愧对喜欢的事情也做了应付之举,所以一直没评上简书创作者。考研结束后,我怀着无比虔诚的意向回归日更,用心努力地书写着每天的小小感动和思考。成就感一点点攀升,内心的富足更是难以斗量。这份快乐可能会陪我很久很久,直到日更融入骨血中,成为一种灵魂,且看经年后我再次写类似日记吧。
用心生活绝对是作文最根本的来源,比如前两天我提到黄国平先生的论文致谢,那必是生活的凝萃;前阵子我在简书平台还看到有位小伙子分享自己大学期间学习计算机写博客文不仅记录了自己的认识,几年下来收获了无数流量,有了自己的公众号,更在去腾讯面试的时候以此博得面试官的膜拜。好巧不巧地,黄博士和这位简书上没留下姓名的陌生人士,都供职于高薪的腾讯,在996的高薪大企,文笔和好的逻辑一定助益颇多,甚至当年龄优势不在,丢了工作时,写作不妨成为副业傍身,笔下的文,定不会让失意的人失去本心。
我也将开始学习python,也许在不就的将来,也会学习前辈写下自己学习这门热门计算机语言的心得。大学时代课程设计小论文因为没有好好保存,早就流失了,非常可惜。
有一种能力叫bilingual,今天我真正去查了一次,是会说会写两种语言的能力。在我的第一份工作中,最高领导曾给我们应届生提过一项要求,把每日的工作内容以bilingual的方式记录下来,发给直线领导并抄送与他。以前偏见地认为这是一种监视,现在想想只参透了一半,双语日报对个人来讲不仅能够锻炼外语和语言组织能力,更能够把自己工作上的技能等认知及时地用烂笔头记录下来,会是一笔永远都不会丢失的财富。试想一下,工作中遇到的很多第一次艰难的处境是怎样被自己化解的,那无数小小的成就有过无数的自我感动,可因为自己没有记录下来,最后至多化为再次和困境相遇时的泰然自若和处理记忆。而感动和情景再现可能都不复存在了。
终于不再是看着别人分享自己在写作上的造诣只有羡慕的份,觉知写作之禅定要躬行才是。简书让我入了门,日更十万字将近二百文后,我可以轻松表词达意,简书人的深耕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