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工作坊上,我再次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到了父亲的位置上。有机会在这样的场子里体验做父亲的感觉,对我来讲是一种成长,因为可以促使我更加认同自己的父亲(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向来都是挺拔的、高大的、持重的、伟岸的、坚韧的、安全的),也可以促使我更好地扮演父亲角色(包括生活中的父亲角色),可以促使我更好地履行父亲职责。感恩场里的发生。
说来好神奇,2017年4月中旬第一次参加周老师的内在小孩疗愈工作坊时,WW同学在课上分享了自己跟父亲的故事,老师让WW在同学中间找一个人代表自己的父亲,WW环视一周,最后选择了我。当时我也不知道WW怎么会选中我,只记得老师当时半开玩笑地说:你为什么要选他代表父亲,是不是看到他有白头发?那时,我真以为是因为我中年形象的缘故。
2017年9月份的亲密关系工作坊上,我又一次扮演了HZ的父亲,我对那次的印象不是很深了,但HZ印象很深。
直到今年第一阶次工作坊上,当我在课上走上前为CY做拥抱疗愈时,CY的内心忽然开始挣扎。就在那宁静的一分钟里,现场出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在场的好多学员对父亲的情结意识被唤醒。也许正因如此,在那一刻,我被定格成了父亲形象,尤其是当大家只能看到我的背影时(笃定的站姿、藏青色上衣、中年人常见的白发)。
直到这次,我再次先后被QX和WJ选作父亲代表,在那个疗愈过程中,我努力让自己进入角色,用心去为QX、WJ二人做疗愈(尤其是扮演WJ父亲时)。
下课之后,好几位同学找到我好奇地跟我探讨,为什么大家都愿意选你做父亲代表?是啊,为什么?是偶然吗?偶然当中一定有某种必然。那么,那个必然又是什么呢?
过后,我做了一些省察,我感觉,一定是我身上某种内在的东西被大家看到了(我自己先前没有看到)。那个内在的东西是什么呢?我想,大概就是父亲深深地印刻在我心中的那个形象吧----挺拔、高大、威严、安全、持重。这些特质又是如何传承到我身上的呢?我想,大概因为我这几年透过不断叙说故事跟父亲和解的缘故吧。这样的和解,让我越来越认同父亲,也就越来越愿意同化父亲的特质。而且,在核心家庭中我感觉自己越来越能够站到父亲的位置上了。一个人内在有什么,外在就会不自觉地呈现出什么。
还有一个因素,这几年在陪伴爱女成长的过程中,我陆陆续续给了她很多的父爱,而且她知道我能给得出(小孩是很精的)。就是说,在女儿面前我能够自然而然地站到父亲的位置上,而且是一个温和、有爱、有力量的父亲。我想,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渴望自己能有一个这样的父亲吧,所以,我很自然地就会被同学们投射成理想而不完美的父亲。
课后,DF跟我探讨时说了一番话,我很认同。她说,我身上有两对矛盾的特质:威严感与安全感并存,外表的冷峻与内在的热情同在。她说的很对,这就是我的父亲,现在的我越来越像父亲了。她说,这两对看似矛盾的特质恰恰是很多人理想中的父亲需要具备的。
我想,大概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