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上有很多次五国攻秦、六国攻秦,或者干脆说合纵攻秦。
这事儿公孙衍干过,孟尝君干过,苏秦更是干过,不过每一次都收效甚微。但当这五国调转枪口对准齐国之时,一下子就把这个从春秋一直牛逼到战国的超级大国打崩打垮打残了,史称五国伐齐。
攻字和伐字的区别,可想而知。
公孙衍是个能人,与张仪齐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说的就是他,曾促成燕、赵、魏、韩、楚合纵,拜五国相国,后世苏秦佩六国相印之事便由其演化而来。
这一次攻秦贾谊在《过秦论》里是这么描述的: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五国联军,是多么恐怖的声势。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还不是天下无敌,更何况当时的楚国还很强。其实如果五国联军真打的话,不要说惠文王,我觉得就算是秦始皇时期的秦国,也不敢说稳胜。
面对这样的五国大军,秦国除了死守函谷天险,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然而秦国的选择令人惊叹!
函谷关关口洞开,秦将樗里疾率军主动出击,以寡敌众,以少战多,把五国联军打得七零八落,血流成河。所谓五国攻秦,其实是秦攻五国罢了。
每每读到此处,我都为樗里子的勇武和胆魄感到叹服。
因公孙衍是魏国相国,所以这一次攻秦是魏国主导的,楚国是被请来的,所以楚国理所当然地认为攻秦的主力应该是魏国,自己是来呐喊加油、当拉拉队的。然而魏国觉得楚国最强,就指望着楚国出力呢,要不我请你来干嘛?
樗里子一出关,先打的是楚军,你不是最强吗?我就跟你死磕!楚国一看这情形不对呀,事情发展跟预期不一样啊,于是就赶紧撤了。
赵魏韩一看,楚国都这样子了,自己还打个啥呀,于是就都散了。
这一次五国攻秦,战国真正的大佬齐威王并没有出手。作为超级大国的楚国表现确实有些掉价儿。三晋与秦国接壤,秦国的边境本来就有他们的军队,打不打退他们对于秦国是无所谓的。至于燕国,它只是来中西大地旅游的。
孟尝君的攻秦是非常成功的,函谷关被攻破,老秦人被人打到了咸阳家门口,宣太后被迫割地讲和。这是战国后期历史上非常罕见的一次秦国吃亏的战争。
这次战争也是非常典型的一次远攻近交的错误案例。因为齐国并不与秦国接壤啊,割的地都给三晋了呀,齐国不仅耗费了国力,而且一丝便宜也没捞着。
并不是说远交近攻就一定对,像韩国这样的小国如果用这种外交政策的话,明显是嫌死得不够快。然而对于齐国这种大国的话,明显是适合远交近攻的嘛。
那么,孟尝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又不是傻子——他是为了泻私愤。像孟尝君这种权臣,都是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前面的。
那么,孟尝君和秦国有什么私仇呢?
这就要说到原来齐秦两国交好,互派大臣到对方家里作相国,齐国派到秦国的大臣,正是孟尝君。
然后赵国就看不下去了——东西两大国交好,他们这些夹在中间的小国可怎么过呀!
当时赵国的领导人正是战国又一位大佬赵武灵王,他给秦王说,不要与齐人结好呀!不就是个相国嘛,你看我们赵国的楼缓怎么样?
楼缓也是一代名相,不逊于孟尝君,秦国就同意了。这下孟尝君就尴尬了,秦国放也不是,杀也不是,就先给软禁了。被软禁了数月之后,孟尝君才费尽心机仓惶逃出了秦国,其间还发生了著名的鸡鸣狗盗的故事。孟尝君和秦国的梁子也就这么结下了。
这样看来,孟尝君也是够厉害,就为泻个私愤,取得的成果比上次五国联合军事行动还要成功!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仅用了三年,秦国便恢复了元气,对韩魏发动了报复战争,伊阙之战斩首24万。
这一战震惊诸侯,战国战争的死亡人数被抬升了一个级数,秦国与各诸侯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与之前的战争不同,秦国正式开始了对六国的歼灭战,在吞灭六国的道路上迈出了辉煌的第一步。
也是伊阙之战,一个人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迅速站到了舞台中央,那时,所有的聚光灯都将打在他身上。
他的名字,叫,白!起!
对于白起来说,24万只是开胃小菜而已,真正的狼吞虎咽还在后头……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