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诸弟(1)【1013】2024-8-23(2)
致诸弟
咸丰元年1851八月十九日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八月十四日发第九号信,至十七日接到家信第七、第八二号,欣悉一切。
左光八为吾乡巨盗,能除其根株,扫其巢穴,则我境长享其利,自是莫大阴功。第湖南会匪所在勾结,往往牵一发而全神皆动。现在制军程公特至湖南,即是奉旨查办此事。盖恐粤西匪徒穷窜,一入湖南境内,则楚之会匪因而窃发也。左光八一起,想尚非巨伙入会者疏。然我境办之,亦不可过激而生变。现闻其清正绅保举,改行为良,且可捉贼自效,此自一好机会。万一不然,亦须相机图之,不可用力过猛,易发难收也。
公议粮饷一事,果出通邑之愿,则造福无量。至于帮钱垫官之亏空,则我家万不可出力。盖亏空万六千两,须大钱三万余千,每都几须派千串。现在为此说者,不过数大绅士一时豪气,为此急公好义之言。将来各处分派,仍是巧者强者少出而讨好于官之前,拙者弱者多出而不免受人之勒。穷乡殷实小户,必有怨声载道者矣。且此风一开,则下次他官来此,既引师令借钱办公为证,又引朱令之民帮垫亏为证,或亦分派民间出钱帮他,反觉无辞以谢。若相援为例,来一官帮一官,吾邑自此无安息之日矣。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此事若各绅有意,吾家不必阻拦;若吾家倡议,则万万不可。且官之补缺皆有呆法,何缺出轮班补,虽抚藩不能稍为变动。澄弟在外多年,岂此等亦未知耶?朱公若不轮到班,则虽不垫亏空,亦自不能不补此缺。间有特为变通者,督抚专折奏请,亦不敢不违成例。季弟来书,若以朱公之实授与否,全视乎亏空之能垫与否,恐亦不尽然也。曾仪斋若系革职,则不复能穿补子;若系大计休致,则尚可穿。
季弟有志于道义身心之学,余阅其书,不胜欣喜。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吾弟诚有志于此,须熟读《小学》及《五种遗规》二书。此外各书能读固佳,不读亦初无所损。可以为天地之完人,可以为父母之肖子,不必因读书而后有所加于毫末也。匪但四六古诗可以不看,即古文为吾弟所愿学者,而不看亦自无妨。但守《小学》《遗规》二书,行一句算一句,行十句算十句。贤于记诵词章之学万万矣。季弟又言愿尽孝道,惟亲命是听。此尤足补我之缺憾。我在京十余年,定省有阙,色笑远违,寸心之疚,无刻或释。若诸弟在家能婉愉孝养,视无形,听无声,则余能尽忠,弟能尽孝,岂非一门之祥瑞哉?愿诸弟坚持此志,日日勿忘,则兄之疚可以稍释。幸甚幸甚。书不十一,余俟续具。
兄国藩手草
评点:不可帮钱垫官之亏空
从表面上看,清王朝对官员银钱上的事掌管很严,康熙为追查欠款,不惜得罪元老重臣,雍正更是对此铁面无情。朝廷不仅对欠款归还要求甚严,即便是公务上的亏空之款,也要主管官员负责弥补,哪怕该员为此变卖家产,朝廷也不管。曾氏在道光二十三年四月间曾有一封家信谈到,近日朝廷盘查国库,其间有九百二十五万两银子的亏空,历任库官即查库御史因此而全部革职,革职后尚且要分摊赔偿。湖南有三个官员被摊上了。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曾做过查库大臣,三年前已过世,其子孙亦不能逃过此劫,需得赔银三千两。
这封家信里说的是湘乡县政府空款的亏空事。湘乡县令朱石樵在士绅中的口碑较好,而对着一万六千两银子的具额亏空,有乡绅表示愿意采取分派方式为其筹款弥缝。
以曾氏此时湘乡籍第一京官的地位,曾府自然是乡绅之首。若办此事,必得请曾府的老太爷竹亭公或家政的实际主持人四爷出面不可。这是一桩大事,家里写信到北京,与曾氏商量,曾氏以“万不可出力”的话断然否定。
依笔者(唐浩明先生)推断,湘乡曾府的几个爷们心里是很想为头来操办此事的。因为这中间大有好处。一则大大地讨好了县令。一县之令乃百姓的父母官,全境都在他的掌管中,与县令结下这等深厚的情谊,今后什么事不好办?二是通过此事的办理,真正奠定湘乡士绅首领的地位。眼下的“乡绅之首”,毕竟只是考大爷的官位定的,实实在在的首领地位,还是依仗经办实事来确立。曾府在家的四条汉子,年长的三十一岁,最年轻的也有二十三岁了,都在热血躁动的青春期,一个个不安本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地,都想露一手。办此事,正式满足他们表现欲望的一个极好机会。第三,这分派筹银的事,打交道的是现银现钱,内中的绝大油水是明摆着的,只需略施小计,白花花的银子就会打下曾家的印号。但 是,远离此事的大爷则头脑清醒,他以“深谋远虑”来开导诸弟:一、此举得罪一大片人。二、开朗一个极不好的头,以后湘乡的县官们都将援引为例。三、于朱县令未必有实际作用。但大爷的信并未能止住家中诸弟的好名利之心,容稍后再评。
这封信的末段是曾氏专为其季弟而写的。季弟比大哥小了十八岁,简直有一代人之差。因为此,曾氏在对季弟说话时,语气格外的温和,而季弟对大哥更是无保留的崇拜,真拿这个长兄当父一样的看待。接到大哥的这封信后,季弟有一封信回信。所幸这封回信至今尚保存着。此信之长,为曾氏父子兄弟往来家书之冠,其涉及的家事之琐屑丰富,亦为他人书信之远不及;至于作书者的率直葆真,则更不是他人所可能比的。为方便读者更对地了解曾氏的大家庭,笔者特地将这封信全文抄录,附之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