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好吃,可吃多了,容易上火。
天冷起来了,火锅绝对不能少。
如果感到寒冷,那就去吃火锅吧;如果感到无聊,那就去吃火锅吧;如果感到孤独,那就去吃火锅吧。没有什么坏情绪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人多的时候,要吃火锅。
我吃过最多人数的火锅是刚上大学的时候,全班20人一起去吃火锅。找的是学校附近的小餐馆,场地小,我们一去,把二楼给包场了。
我们把分散的四方桌排成一直线,大家各自找地儿挤,然后叫来老板点餐。将店里有的火锅品种全点了,鸳鸯锅,麻辣锅,清汤锅,牛肉锅,鸡肉锅,管他辣的不辣的,都不放过。接着又是点了各种各样的配菜,也不知点了多少,那时候大家都饿的慌,就嚷嚷着先煮着,不够再点,不够再点。
等所有菜品都上齐了,把桌面都堆得满满的,我们放自己碗筷的地方都没了。于是就出现一副好笑的场景,大家伙儿站着坐着都有,手里拿着碗筷,眼睛瞅着火锅,等着水开了好下菜。
水开了,挨着火锅近的几位,很自觉的拿起菜下锅里去,坐的远点的同学就负责搬运。七七八八的一下锅,桌面上的菜少了一半,锅里已经是塞到不能再塞下,沸腾的锅里冒出一个个水泡,不时有汤汁沿着锅壁滑下来,在桌上积起一滩滩的汤迹。
煮沸后的火锅,冒出来的香气真的是无人可挡。要说吃火锅的唯一缺点,就是这等菜熟的阶段,只能看和闻,却不能吃,肚里的老蛔虫都在打转了。
煮了一会儿,就有人忍不住了,伸着筷子去夹菜,有第一个人了,就有第二个,第三个,大家也不管熟没熟透,就往锅里伸筷子。你一筷,我一筷,转眼火锅就见底了,可好歹是吃上了。没吃几口,又手忙脚乱的下第二锅了。
肚子里垫了东西,大家才开始聊起来。一群刚成年的楞青头,装模作样的,碰着杯喝啤酒,相互吹嘘侃大山。我记起来了,那是我第一次喝酒。
这是我们第一次聚会,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一开始还有些含蓄,但在一顿火锅之后,大家都消除了这份生疏感。在餐桌上,聊的热火朝天,就像认识多年的老朋友。
大学毕业以后,再也没有吃过这么多人的火锅,再也没有一个这样的四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一群难忘的人。
人少的时候,要吃火锅。
在我印象中,家里频繁吃火锅,是从2008年那个冬天开始。
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有奥运会,也有雪灾。那一年,我在南方见到了北方的雪,那么大那么厚,从开始的欣喜变成后来的恐慌,雪下的那么大,压塌了好多东西,出行的道路全被封死,铲雪的速度比不上下雪的速度。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第一次觉得雪是那么可怕。
老爸从柜子里翻出来一个锅,说要煮火锅吃。临近过年,家里存货很多,没有去买什么菜,将家里有的食材拿出来,就不少了。
我家吃饭的地在客厅,多年来都习惯边看电视边吃饭,一顿饭慢悠悠的吃,能吃上个把小时。吃火锅的时候,电视里在放抗雪救灾的场景,看到高速上被困的车排起了长龙,救援的物质送到被困人群的手上,他们只能吃着面包泡面,裹着大衣在大雪中跺脚。想到自己能在家里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就瞬间觉得好幸福。
吃火锅我喜欢放年糕,也是在那时候养成的。家里的年糕是自己拿米去厂里做成年糕的,吃起来特别糯特别软,在沾点火锅酱,味道绝了,一顿我就能吃好多。但后来在外面的火锅里吃到的年糕,却不是这个味儿,也勾不起我的食欲来。
那个冬天,外面是冷的,家里是暖的。一家人在火锅的陪伴下,温暖了一个冬天。
一个人的时候,更要吃火锅。
之前有个新闻,小学生一个人去吃火锅。这看起来很普通的事,却上了新闻引起了网游的关注。按照国际孤独等级,一个人去吃火锅排在了第五位,这对于大多数成年人都无法完成的事,小学生却做到了。
我想这位小学生肯定不知道孤独等级是什么,从看他吃得津津有味就可以看出,选择去吃火锅,当然是因为好吃啊!
火锅有多好吃?几顿不吃想得慌。
有段时间特别想吃火锅,无奈找不到人相陪,最后决定自己一个人吃。考虑到一个人在外面吃火锅成本有点高,便决定买菜回家自己做。
去菜场转了一圈,手上一大堆收获,美滋滋的回去了。开始准备食材,该洗的洗,该切的切,一切准备就绪了。拿出小锅插上电源,放水煮沸;打开手机点开一个视频,等吃火锅的时候看。
吃火锅,香菜绝对不能少,不管是涮锅里还是当调料都是不可或缺的。还有土豆、西红柿、金针菇、玉米、年糕、丸子都是每次必点,少了这几味的火锅就不完整了。
一个吃火锅,可以随自己口味调锅底,可以吃的很慢很慢也不怕有人来抢食,可以吃一晚上也没人来催,就是怎么吃都是爽!
火锅,就是正义呀!
就是吃多了,容易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