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是蟾宫别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清光不向此中见,白发争教何处生。
闲地占将真可惜,幽窗分得始为明。殷勤好长来年桂,莫遣平人道不平。
——唐·许昼《中秋月》
许昼这首《中秋月》颇不多见,“蟾宫”指的就是月亮,每年的中秋节月亮确实感觉比平日的阴历十五更加清亮。
中秋之名最早见于《诗经》,但中秋作为一个节日应该是在北宋。
但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中秋节的来历,而是月亮为什么会被称之为“蟾宫”。
从小我们就知道所谓的“蟾宫”里有白兔,有吴刚,还有嫦娥,但唯独没有蟾蜍,没有蟾蜍的月亮叫蟾宫?为什么?要解开这个谜团恐怕就要毁了很多人的想象。
因为这只蟾蜍就是嫦娥。
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天文学家张衡在他的《灵宪》篇里写到:“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其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姮娥即为嫦娥,汉代因避汉文帝刘恒讳而称嫦娥,意思就是嫦娥偷吃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不死药托身于月亮后变成了一只蟾蜍,从此月宫变为蟾宫。
嫦娥奔月是多么美好的一段传说,前几年去后羿的帝都寒亭时还曾在杨家埠里嫦娥奔月台前想象过嫦娥在夜空中翩翩飞向月宫的美好以及奔月台下后羿的愤懑与绝望,可是,当看到这段文字时一切美好的想象都变成了失望,甚至有点恐怖。
正应了那句歇后语:癞蛤蟆爬到脚面上——不咬人膈应人。
但故事的真相恐怕就是如此。
趴在窗边看看夜空中的月亮,那么圆那么亮,正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时刻,管他月宫里有什么,嫦娥是不是蛤蟆精,只要阖家团圆就比什么都强。
还有十分钟中秋节就要过完了,祝大家中秋快乐还来得及。
中秋快乐!
如果我恶心到了你们还请不要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