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为了服务人类的,心理学也不例外。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目的也是为了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加轻松,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活力。
人际交往作为个体发展的一个方面,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分量,但有很多人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大大小小的问题。
有的人会说自己总是和周围的人关系很紧张,有的人非常想和他人互动却又怕别人伤害自己,有的人非常想交到朋友但是却不知道方法。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来谈一谈,当你的人际关系总是出问题时,你该怎么办?
处理社交问题之前,你需要先想清楚2个问题
很多人在社交活动中并没有明确目的,或是对社交活动本身没有思考过。那么,现在就来想一想这两个问题:
1、你是否有社交需求?
2、你的社交能力如何?
社交需求,是指一个人是否希望自己和别人保持较为亲密的关系,是不是需要多交朋友来维系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不是喜欢和他人互动,不希望独处,想要有密友谈天说地,这些都是社交需求。
社交能力,指的是一个人满足自身社交需求的能力。能否快速和别人建立关系、能够分辨他人是否值得信任、能不能和他人愉快地聊天、能否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这都是社交能力的一部分。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二者并没有分清楚,也不太知道如何区分。我身边有一些人,他们非常希望多交朋友,有的人理由是朋友多了路好走,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资源;有的人则认为,大家都在交朋友,自己不交朋友似乎格格不入;还有的人会认为,有朋友可以让自己不孤单。
这些需求有的是真需求,有的是“伪需求”,所谓伪需求不是说它假,而是并非内心真正需要的。所以,如果我们苦恼于社交问题时,不妨先问一问自己,是否真的有很强的社交需求?还是因为在同事、朋友、家人的期待下,产生了“我非常需要社交”的假象。
举两个例子吧。
生活中有一些人,他们的沟通能力没有问题,并且也很清楚自己是能够和他人建立关系的,但就他们自己而言,是不喜欢交朋友的。像这种自我认知比较清晰的人,实则对社交没什么太大需求。
还有一些人,他们非常能够自认为快速地融入一个组织,但时间久了会发现,自己根本不受待见。因为,他们总是在一些场合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却毫不自知。对这部分人而言,如果社交需求很明确,那么社交技巧的提升就很重要。
在我看来,是否有社交需求,需要自己去判断;而社交技巧,则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刻意训练的。
建立社交关系的四个阶段
任何一段关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深循序渐进的。虽说有相见恨晚这种事情看似是个反例,但实际上不经维护的相见恨晚,最后也不过是塑料姐妹花。
1、相处融洽阶段
只有两个人能够相处融洽,才能谈以后的发展,尤其是从未见过面的人之间。想要保证相处融洽,那么第一印象和互动的过程就很重要。
通常,第一次见面的人,是否面带微笑表现出了亲和力、有没有眼神上的交流、衣着打扮是否得体,这些都至关重要。我们也同样可以通过这些方面的观察,来判断对方是否有意和自己继续发展关系。
2、自我暴露阶段
想要深入关系,一定会希望对彼此多一些了解,那么在相处融洽之后就会到自我暴露的阶段。分享一些自己的独特经历、爱好、业余生活等等,并在分享的基础上互相交流看法,征求对方建议等等。
在此阶段,双方会互相试探,比如我分享了一些我的个人经历,我会看对方的反应来判断他是否有兴趣。如果能够互相感兴趣,则就会逐渐有更多生活上的交叉,对彼此更加了解。
3、情感支持和依赖阶段
成为朋友之后,生活交集会逐渐增多,有一些情感投入。比如经常一起出去度假,约着打球等等日常活动。当生活上遇到困难或是感情问题时,第一时间会想到对方,因为那是一种情感支持。
4、亲密关系阶段
如果能够平稳地度过上面三个阶段,就会有希望成为更加亲密的关系,比如恋人、闺蜜、老铁等等。在这个阶段双方会有一些行为上的相似,比如会喜欢同一个品牌、看同样的杂志、听相似的音乐、看相同类型的电影等等。
所以,当我们的关系总是不稳定或是容易出现问题时,不妨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是不是关系建立或是推进的速度出了问题。当一段关系的基础还没有牢固时,很难发展得更深。
总结
如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所言:爱所有人,信任少数人,不负任何人。但我们还是时刻反省,并对自己好一点。在社交关系中,能够分辨问题并及时纠偏,才会让我们更好。
文|鸵鸟说话
图|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