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蜡丸里,藏着岭南一摞中华老字号!

莫国强:制作蜡丸严格的八道工序

       华南地区,相对来说气温高湿度大,对中药、药丸的保管跟北方不一样,贮存条件要求比较严格一点,所以陈李济首先就创造了蜡壳包装药丸,我们简称叫做蜡壳丸。蜡壳丸是采用蜂蜡做外包装壳的;蜂蜡有它的特性,加热才会熔化,所以按照这个特性我们设有几个制作工序。首先,要把蜡熔化变成液状,我们叫“熔蜡”。要做成一个蜡壳,先要有一个模具圆木芯(木丸子),操作时将木芯固定到一条棍子上,这个工序就是“串丸子”。然后就把串好的木丸子放进熔化的蜡里面来裹蜡,把蜡一层一层地裹在木芯上,这工序就叫“蘸蜡”。蘸完蜡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球状蜡壳,但由于那个蜡壳是裹住木芯的,就要用刀在它上面切开一个口,才能把里面的木芯拿出来,这工序叫“鎅壳”(广东这边,“鎅”就等于切的意思,所以这个工序叫做“鎅壳”)。“鎅壳”完了之后,把蜡壳打开,把药丸放进去,这个叫做“入丸”。放完药丸后要再把蜡壳封回来,这操作我们叫“封口”。封口完了之后,原来的蜡壳还带有一条木柄拿出来之后的“尾巴”,那个尾巴我们叫做“蒂”(就像蔬果的那个蒂柄),要把它剪掉。我们叫“剪蒂”。剪完之后,回封剪口,最后盖上品名,我们就叫“盖印”。(广誉远中药制作工艺传承人柳子俊:吊蜡丸制作工艺的半成品是制作蜡皮,即从融化的蜡锅中提出以圆形木球为模具的蜡皮,融化的蜡皮附在球形模具上,一起取出自然冷却,用锋利的小刀一分为二,就可以作为包装使用了。过去蜡封工艺非常先进,蜡封厚度也一丝不敢减薄‍,所以尽管药丸中有麝香等易挥发成分,在保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依然有很好的疗效。)

       能讲出来,但让我操作还不一定能像熟练工那样子非常熟练地做出来。一定是要经过比较长时间严格的培训,首先是对有关的要求弄明白,还要一定的时间去练习与实践,最后才能把每一道工序完成好。比如像刚才说的蘸蜡,好像讲起来是很容易的,但是都有一个具体要求,比如蘸多少次,每一次停留的时间多长,蜡温控制,蘸完之后怎么操作才让蜡蘸的比较均匀、厚薄一致;还有,蘸蜡后马上要放入水中冷却,用什么水、水的冷却温度等也是有要求的,等等。总之,每一个工序都会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或者说有一个规范性的条件与标准要求。

       因为蜡壳的优点就是密封性好,可以防光照、防吸潮、防药物芳香挥发性成分逸跑、防虫防蛀以及防长霉变质等,所以它能让药丸在里面保留原来那种药性及保证质量的时间很长。这个时间应该说三五年是绝对没问题,甚至可能十年、八年、十几年或更长都不会有问题。


       岭南药业历史文化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代海辐禅院。现存的全国著名中药百年老店,明代以前1家,为广州海辐禅院;明代有5家,其中3家在岭南地区,分别为佛山中医梁仲弘于1573年创办的“梁仲弘蜡丸馆”,南海陈体全和中医李升佐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在广州双门底(今北京路现址)创办的“陈李济”,广东新会冯国琳和其子冯了性创办“冯了性”。每一个岭南老字号,都是岭南中医药灿烂文化发展的见证。

梁仲弘蜡丸馆:岭南中成药“鼻祖”

       梁仲弘蜡丸馆创立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创始地佛山,是全国中成药最老店号之一,被称为岭南最早的中成药号、岭南中成药“鼻祖”。

      据广东药学院中药开发研究所朱盛山、聂阳所著《传统岭南药业简介》一文记载,梁仲弘是明代佛山望族梁氏长房后裔,他将历年来的临床验方总结整理,研制出几种颇有疗效的成药蜡丸在医馆出售,其中就有专治小儿腹痛、吐奶的特效药“抱龙膏”“抱龙丸”。

       “抱龙丸”早期包装有两个规格,一是以蚬壳装药膏,外封以蜡,为蚬壳膏,二是外裹以蜡的大蜜丸。当时,人们把它作为“看门”的药物,凡婴幼儿患上腹呕或急慢性惊风病症者一经服用,立即药到病除。由于药效显著,携带使用方便,因而享誉四方。不但行销全国各大城市,就连穷乡僻壤,尤其是缺医少药的地区,家有婴幼儿者莫不贮备,以应急需。

       原有医馆因抱龙丸销售业务扩展迅速已不敷使用,为求日后发展,约在明万历元年至万历十一年,梁仲弘在佛山早市街(今福贤路176号)大兴土木,改建新馆扩大规模,将医馆冠以自己的名字,名为“梁仲弘蜡丸馆”,并改以制售抱龙丸为主。是佛山镇内以本人名字命名最早的成药店号之一,也是全国中成药最老店号之一。佛山市博物馆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全市性文物普查时了解到,佛山故老相传,梁仲弘蜡丸馆刚迁早市之初,佛山镇的周边尚未开发,附近店铺民居低矮疏落,因此,早上开铺营业时,尚可见数里之外的雷岗山,而晚上从礌岗山又可以远眺该馆的明灯。

陈李济:吉尼斯“全球最长寿的制药厂”

      广州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创建于1600年,至今已有415年的历史,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全球最长寿的制药厂”,比浙江人乐显扬创建的同仁堂还要早69年。据资料记载405年前,广东省南海县人李升佐,在广州大南门已末牌坊脚(今北京路194号)经营一间中草药店。一次,李在码头发现一包银两,于是日复一日在原地苦候失主,终于原封不动把银两归还失主陈体全陈感念李的高风亮节,将失而复得的银两半数投资李的中草药店,两人立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并将草药店取字号“陈李济”,寓意“存心济世”。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雨洗礼,陈李济从一个家庭式的小药坊发展成为一个集中成药研究、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此外,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已被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广州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叶琼莹曾撰文指出,创业之初,陈李二公就定下契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两族轮选司理掌管经营权,并明文规定两族子女不得通婚。正是因为这些高瞻远瞩的理念,消除了家族式管理的常见弊端,也避免了因为分配和产权等问题引发的内乱风险。除此之外,陈李济还立下了“诚感天下”“同心济世”“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工艺虽繁必不减其工,品味虽多必不减其物”等训言,从而保障了陈李济数百年来基业长青。因诚信而生的“陈李济”,在日后的经营中,自然将诚信当作“看家本钱”。而事实上,诚信也正是经商特别是经营中药生意的“生命线”。原因很简单,同样是药材,你取自原产地道药材还是旁门,是上等还是末等,制作工序有没有“偷步”……都将直接影响药效。“所以,诚信能直接决定一个老字号活多久。”李国驹举了一个例子,说几百年来“陈李济”虽然一直处于广州北京路闹市,但在临街铺面中从来只售成药而不卖药材。为什么?就为取信于民,“如果直接卖药材,大家就会猜:是不是将卖不掉的劣等药材,拿去做成药了?”“陈李济”的王牌产品陈皮,只送不卖更是“陈李济”历来眼光长远而灵活经营的典型例子。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第一就是陈皮,所以又称“广皮”。而古时最出名的陈皮就出自“陈李济”。陈皮原料以新会柑皮为最佳。每年冬柑收获,“陈李济”必派人前去采购。回来后按收购年限分类放置在木楼上进行加工。陈皮贮存越久越珍贵。原本只是用于本厂原料的陈皮,成了特有的珍品,成了广东历年向朝廷敬献的贡品。这样好而且产量有限的东西,如果换了别的厂家可能要“吊起来卖”,但“陈李济”却只送不卖———送给一些优质客户,或重要社会公关对象,搏回的“陈李济有好药”的声誉,岂是陈皮价值所能抵的?在清代,同治皇帝因服其“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更名躁大江南北。光绪年间,“帝师”翁同龢为之题写“陈李济”店名,三个鎏金大字至今尚存。

署内橘红

       若干年前,一些资深专家整理清宫医案,发现太医处方中开的橘红后面常常标着“署内”两个字。给太监总管李莲英治病的记录,有一次还写着“本方减广橘红,用署内橘红”(《清宫医案集成》)。专家不太清楚其中区别,加了个按语说:“橘红用署内者,指进药时署明内廷专用之上品。”

       署内橘红确是上品,但“署内”二字是什么意思,若去到广东化州问一问,专家就知道自己望文生义了。屈大均记载:“化州故多橘红,售于岭内,而产署中者独异。”(《广东新语》)署内者,专指产于化州官署内的橘红。关于它的来历有个传说,大意是说,官署内有一棵“橘”树,树下有一个金鱼池。有次州官得了痰病,久治不好,一日仆人无意中舀了金鱼池中的水来煲药,结果这剂药效果特别明显。后来发现金鱼池中飘落了许多橘花,这才知道原因,进一步发现这棵树所结果的果皮效果更好,这就是署内橘红的来由。

       这棵树出了名,于是被官府垄断起来。《广东通志》载:“化州仙橘……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每年结实,循例报明上官,至期采摘批制。即官斯土者,亦不易得。”署内橘红成为宫廷特供,连地方官都难得到。近年在故宫发现了广东进贡的署内橘红,保存极为珍重,共有四层,外层是木盒,第二层是锡盒,第三层是油纸,最内层是黄纸,里面包的橘红切片整齐,每捆用黄线捆扎,每扎之间还有黄色棉花相隔。木盒外写明“署内橘红一件片”,每捆上也有黄纸笺写着“署内”二字。

       化州橘红为什么优于其他地方的橘红?其实有品种上的不同。《粤小记》载:“所谓橘红者,即今之陈皮是也。化州橘红实柚皮耳。……柚皮伪为之橘红,逾岭而北至京师,亦有效验,不必化州正地道也。”广东人经常分不清橘科植物,将化州这种柚树叫成了“橘”。但是署内橘红比起同用柚皮制,甚至同产化州的其他橘红仍然效果最好,这又是为什么呢?在署内橘红被皇家专用后,化州民间曾用其种广为栽种,形成两大果园,一为赖家,一为李家,每家又分上、下两园,都是上园质量好,下园较次。其中只有赖家上园一株老树能与署内橘红媲美。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前来考察,提出一种说法:“或曰化城地中多礞石,苏泽堂当石之上,而赖园老树根下,礞石之力更巨。物性所秉,理或然欤?”(《化州橘红记》)礞石是一种矿物类化痰良药,化州好的橘(柚)树都正好长在礞石周围,所以才有“瀹汤饮之,痰立释”(《广东新语》)的奇效。清宫里有不少用橘红配成的茶方,例如用橘红配麦冬或焦三仙等泡茶,对于痰多咳嗽的人相当适宜。

冯了性药铺:被称为“药王”

       冯了性药酒始创于冯了性之父冯国琳,其粗通医道和药理,在家乡开设药铺,凭着多年行医实践,几经研究试验,创制了一种药酒,用于医治风湿跌打等病疾,取名万应药酒,初为自用,赠予街坊乡民,后发现疗效确切,前来购药者渐多,遂决心扩大经营,后于明万历年间(约1615年)将药铺迁到佛山扩展经营。

       冯了性青年时,曾一度削发修行,方丈赐其法号为“了性”。经冯了性的潜心研究和临床观察,药酒的配方及制作工艺日臻完善。至冯了性主持药铺(约1659年)的经营后,为感谢佛门高僧的赐教,即把万应药酒改名为“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将药坊定名为“冯了性药铺”。药铺除了生产“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外,还生产其他跌打药品,在当时被称为“药王”。

敬修堂:万花油声名远播

       敬修堂原是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浙江慈溪人钱树田在广州城南创立的药铺。据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纪委书记王静文撰文指出,钱树田既是商人也是一名行医治病的医者,药铺商号有“敬业修明,广施妙药,普济众生”之意。创始人与后继之人怀着治病救人的悲悯虔诚之心创下基业,并使得敬修堂的声誉远驰海内外。

敬修堂迄今最长寿的产品,是1878年问世的跌打万花油,但这一良药并非由敬修堂始创,而是清末少林功夫传人、广东骨伤名医蔡忠的验方。蔡忠在广州开设跌打医馆“普生园”数十年,万花油的功效声名远播。日寇侵占广州期间,欲威迫蔡忠献出万花油的配方。蔡忠听到风声,就暗地里把配方献给了敬修堂,之后便返乡避难。他之所以选择敬修堂,看中的不单是敬修堂当时的规模,更是敬修堂一贯恪守祖训所享有的盛誉。

王老吉:曾入英联邦受到免税优待

       王老吉创始人王泽邦,少年时爱好中医中药,为了得到和体验到别人的秘方,仿照“神农尝百草”的办法,竟以身试百病。据广东药学院中药开发研究所朱盛山、聂阳所著《传统岭南药业简介》一文记载,1828年,他在清远飞来峡试瘴疠几乎丢了性命,幸得云游四海客居飞来寺的赖道士所救,情感赖道士,获赠后称王老吉的药方。此方疗效甚好,先后帮当地人躲过天花、脑膜炎等流行性疾病,因而名声很快传开,乡间又有这样的民谣:“王老吉,称第一,解热气,去暑湿,消虚火,防百疾,身子不妥快吃,不良症状一碗甩”。

       随着王老吉凉茶名气的打开,王泽邦从乡下搬到广州,选择广州靖远街开了一间王老吉凉茶铺厂,用一个大铜鼎熬王老吉凉茶当街出售。凉茶店地处闹市中心,附近的码头工人、人力车夫、小贩、过往客商很多,人们花两文钱就可饮一碗王老吉消暑解渴;因而门庭若市。

       王老吉凉茶扬名海外,在不少国家时兴起来,华侨携带,王老吉凉茶进入英联邦地区,都受到免税放行的优待。此后梁启超在1898年至1903年赴美考察所写的《新大陆游记》有所记叙:“西人有喜用华医者,故业此常足以致富。有所谓王老吉凉茶,在广东每贴铜钱二文,售诸西人或五元十元美金不等云,他可类推。”

潘高寿:家喻户晓的止咳药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广东开平人氏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在广州高第街开设药铺,店号“长春洞”。

       据广东药学院中药开发研究所朱盛山、聂阳所著《传统岭南药业简介》一文记载,鉴于药铺经营各种蜡丸,为宣传其制作的蜡丸有“药到回春”“延年益寿”的药效,潘氏兄弟在店铺前挂起“长春洞潘高寿蜡丸”的招牌,以招徕顾客。因攀字与潘字的官话谐音,故此既寓意“长春洞里攀高寿”,又点出了店属谁家,同时又祝愿潘家经营的长春洞药铺长盛不衰。潘高寿牌子由此面世,传遍寻常百姓家。

       长春洞是前店后场式的药铺,前店卖药,后场制丸,主要生产蜡丸。潘郁生接手经营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潘郁生意识到再独沽一味蜡丸业难以持久经营,于是决意另辟蹊径,着手创制新药,复兴祖业。潘郁生看到南方气候炎热多雨,且多乍暖乍寒天气,人们易患伤风咳嗽,当时市面销售的枇杷露多是独味单方,治咳疗效不显著,于是他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的川贝母和有祛痰作用的桔梗与枇杷叶一起熬炼。为消除病人怕吃苦药的心理,还在药液中加上香料和糖浆,将汤剂改为糖浆剂。新药制成后,定名为“潘高寿川贝枇杷露”。

       潘郁生为扩大宣传,以父亲潘百世的真像和自己的画像为商标,并特意在自己的像旁注明潘四叔创制(潘郁生又名潘四叔),印成精致的包装盒,使人容易辨认。潘还通过报章广做宣传,并到处张贴广告,以引起社会人士注意,使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声名鹊起,几年间便成为家喻户晓的治咳药,并行销省港澳以及台湾等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530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6,4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120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70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58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4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21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7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31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9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51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1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0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6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42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93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穷,成了习惯。 这个世界的繁华精彩,与我毫无关系了。
    井底的动物阅读 154评论 0 0
  • 越长大越知道,做事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所以也就越不再随随便便发表评论,或者瞧不起谁。 这不是虚伪,而是懂...
    Shuiyin21阅读 315评论 0 1
  • 我的教育大多是来自于妈妈和老师的,我十分尊重的这两个人对我的教育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班主任,她对我的教育方法是...
    6年2班任嘉禾阅读 176评论 0 0
  • 经幡飘动 脚在八百英里上的天空 闭眼是点状的记忆 耳边是Ely's heartbeat 突然想要把今后的人生流放 ...
    彩电黑洞阅读 259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