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瓯,身为温州人我们知道几个?
瓯剧、瓯塑、瓯柑、瓯绣,温州特色的四大名瓯,每个瓯字都带着浓浓的温州味,在一批瓯文化推广者的努力下,温州味道越来越浓,其中就有瓯剧当家花旦蔡晓秋水袖善舞的身影。
“我喜欢安静宅在家里,但为了瓯剧,我愿意做一名为瓯剧呐喊助威的旗手,到更多的舞台上展现瓯剧的魅力”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温州东南剧院总经理、国家一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级传承人蔡晓秋如是说。
梨园有泪不轻弹
生旦净末丑,古老的戏剧,还有人看吗?本土的瓯剧,如何争抢年轻人的关注?
三年前的秋天,座无虚席的温州大剧院证明了这样的顾虑是多余的。
在温州传承三百多年的“老古董”瓯剧,与时代和时尚有了第一次邂逅。
2014年的9月16日,改自温籍作家琦君的小说《橘子红了》,由当家花旦蔡晓秋和当家小生方汝将,首次以瓯剧的形式进行了表演。
对于多数年轻的观众而言,《橘子红了》并不陌生,十年前,演员周迅黄磊就主演过这部爆款的电视剧。瓯剧版的《橘子红了》同样引来了现场观众的热捧。
表演结束时,蔡晓秋上台谢幕多次落泪。回忆当初,她说,在舞台上落泪,不仅仅因为过于投入剧本而动情,也是为瓯剧首次跟时代相结合而激动。为了排好这部戏,蔡晓秋还得了“爱哭的院长”称号,此前排练中,入戏太深的蔡晓秋,因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备受煎熬,在排练场抱头痛哭。
落泪的不仅在台上,媒体报道,现场观众看得非常投入,演至动情处,剧场内鸦雀无声,不少观众被感动得落泪。
出道20年,第一次演当代戏,于蔡晓秋意味着一切都要推倒重来。为了改良这部戏,蔡晓秋经过一个半月地狱式闭关训练,连膝盖都跪出一块块淤青。
诞生于农耕时代的瓯剧,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戏曲艺术已滞后于时代审美,戏曲的现代化是必由之路。蔡晓秋说,古装戏中,表演可以通过服饰、台步等来完成人物塑造,但在当代戏中,这些必备的道具水袖、高靴都没了,穿上民国的长褂或旗袍,甚至要穿上皮鞋,从外到内,都要重新寻找感觉。
有专家点评,《秀芬》的改编是从地域文化和戏曲传统中汲取了灵感,同时也是努力使传统戏曲现代化和地方戏曲都市化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实践。
蔡晓秋也因为《秀芬》获得了浙江省戏剧表演艺术的唯一权威奖项——浙江戏剧奖的金桂表演奖。
传承温州地方风情、承载温州地域文化的瓯剧,再三百年芳华后,由此涅槃重生。
从演员到观众,一个都不能少
“我是个戏痴,每当听到唱腔之时,心潮总是澎湃,我在瓯剧舞台上坚守了二十多年,惟有梨园寻梦之魂未灭。此情只有痴情戏迷才能体会,酸甜苦辣,各有真情。”
以前,瓯剧团排了《仇大姑娘》、《杀狗记》等大戏在东南剧院演出,每次演出前,蔡晓秋都会拨开大幕偷偷看台下观众有多少,但每次都会让她心寒。
望着台下大批的七八十岁的观众,蔡晓秋很揪心。如果这拨老人都离去了,还会有人看戏曲吗?还会有人来欣赏她们这么流汗流泪又流血所学的宝贝吗?
时不我待。十余年前,蔡晓秋带着团队,开始做“戏曲进校园”活动。他们把瓯剧送到在温州的大学、高中、甚至小学。
她甚至让观众参与了瓯剧演员的整个表演过程,她把观众引到幕后,让他们看到更多幕后的瓯剧。演员怎样穿大套、化妆、包头,演员在台上耍的水秀功、矮子步功等各种功是如何进行的,她把外界不甚了解的瓯剧,以切片的形式呈现给年龄不一的观众去体会,让大家去玩去听去感受。
最近几年,只要有瓯剧在东南演出,观众席上就会有很多年轻的面孔。通过瓯剧进校园,也为瓯剧的发扬注入了新活力。
作为非遗传承人,推广瓯剧蔡晓秋责无旁贷。2008年,时隔18年之后,与温州大学合作办的瓯剧班再次招生。蔡晓秋带队苍南矾山、瑞安马屿等地,跟音乐老师、跟孩子家长面对面的沟通,拿着自己一叠一叠的荣誉现身说法,让家长和学生对瓯剧产生了信心,终于形成了28人的瓯剧班。
“我不能期望现在所有人都爱戏、懂戏、会听戏,但我相信瓯剧的美会被越来多的人接受,作为瓯剧的传承人,我们有责任矢志不渝的推广瓯剧。”
生活静好
对于忙碌的蔡晓秋而言,谈生活似乎很奢侈,媒体曾报道,蔡晓秋一个月有15场演出。自称入戏太深、十足戏痴的蔡晓秋,连微信朋友圈发的基本都是瓯剧演出等相关信息。
“舞台的生活已经很丰富了,生活中我就尽量做一个简单的人,没事的时候,就宅在家里,享受陪伴家人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