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提到,
一个故事有许多种不同的讲法,心理治疗师面对的患者都是“不可靠”的故事描述者,不是说他们有意误导别人,只是每个故事都有许多条线索,人们总是避开那些与自身观点不吻合的线索,最终形成的故事大多数是不可靠的。确实,每个故事都有三个版本,你的版本,我的版本和事实。
法官面对的当事人更是“不可靠”的,不少当事人对有利于自己的经过大肆渲染,对不利于自己的则避重就轻。虽然生活中很多人并不理性,但是法庭上,所谓的“理性”无处不在,毕竟法院判决生效即执行,基本上没有改变的机会,时间的紧迫机会的稀缺让人不得不理性。选择性遗忘还好,故意隐瞒误导法官的就更加恶劣,特别是民事案件,我国法院向来对当事人不诚信的行为缺乏制约,导致长期以来庭审中常常充满了谎言和反复,法官却无能无力。2020年证据规则修改实施后,特别强调了当事人故意虚假陈述妨碍法院审理的,可以训诫罚款或者追究刑事责任,也算是对法庭中诚信行为的进一步重申。
回到实践中,一般商事案件中,由于市场行为越来越规范,大家知道拼证据不拼言辞,律师发言都是做好预案,多说无益。法官需要做的是审核证据,理清关系,不到迫不得已,不以言辞定案。当然影视剧中也会有不少法庭舌战引起当事人无意说出真相的片段,但刑事偏多,商事较少,一般案件中很少有这些桥段,如果有且有效,足矣成为法官引以为傲的办案历史。所以,反而是婚姻家庭继承案件中因为掺杂感情因素,法庭上互相抨击中一吐为快导致吐露真言的情况偶有发生。
离婚案件中,曾经热恋的爱人在法庭上互相指责,把对方一方批评的一无是处的情况比比皆是,我总会劝他们,如果只有缺点没有优点,当时是怎么走到一起去的。但单纯的劝说只是道理的重复,谁都懂只是无法化解心结而已。这几年推行的婚姻家庭案件引入心理疏导前置机制也是法院的一个积极探索。
有句小资的话讲男女之间最悲凉的关系不是憎恨,而是淡漠。运用辩证法的思维去思考,憎恨的原因是受过深深的伤害,受过伤害越深越说明曾经越在乎,还憎恨,说明心结没有打开还在乎对方。进一步通过辩证法分析,婚姻和人生一样,都有成长的过程,一开始是因爱结缘,为爱牵手,想钟爱一生,这是婚姻的初期主题,但是常常筹办婚姻时就产生矛盾,因为两个原生家庭加入其中,两个人的世界被打破,初期主题碰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两个人需要联手克服,婚姻的主题融合了初步的主题和新的经验心得迈入了新的阶段,婚姻变得更加成熟。此后孩子出生,工作变动,父母老去……每一个节点都是新的挑战,迈过去,婚姻和人生都进入了新的阶段。迈不过去,可能走向了婚姻和人生则走向低谷。
婚姻尚且能通过离婚来解除,亲情呢?
血缘关系与生俱来,剪不断理还乱。父子关系其实根本无法断绝,民国剧中总有断绝父子父女关系的桥段,没研究过那是的法律,反正现在的法律不支持这种做法。
之前办过一个老人起诉女儿的案件,将近九十的老人精神矍铄,要求女儿退还之前父亲赠予的钱财,因为儿子经商失败需要维持生活。女儿说哥哥从未照顾家庭但父亲一直偏向他,拒绝退还。开庭时女儿慷慨激昂,甚至要求断绝父女关系,从立案到结案,我和女方沟通数次,电话和现场,每次都是一个漫长的倾听和劝解的过程。而父亲多次来找我,写了好几封共计数十页的信陈述女儿所做的不孝之事,判决前,两边都说“您怎么判我都服气”,结果判完以后,一方上诉还会说出对法官的诸多不满。判决中我说女方长期赡养父母,双方短期之间不应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希望女方继续尽孝,父亲多思女儿所说所为,不要因过度赠予子女财产导致自身陷入经济困境,调和双方矛盾安享晚年。虽然可能只是纸上谈兵,但道理越说越明,也许现在他们不理解,但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的成长也许不是一个漫长过程,可能只在无数个一瞬间,困惑的领悟也可能是偶尔一次顿悟。
很多案件掺杂着感情才导致各种缠访、纠缠、干扰和打断,母亲为儿子的经历不甘,夫妻对另一方的背叛不谅,兄弟姐妹认为一方不孝父母偏心功劳不同分配不均在继承诉讼中死磕,创业伙伴决裂引起无数商事诉讼。没有感情因素的案件只会锻炼法官的法律素养,办理掺杂感情因素的案件,还会促进法官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换位思考的益处无处不在,我们经历的人和事就像镜子,反射出我们未曾思考过的问题。
所有的人,起初都只是空心人。所谓自我,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全靠书籍绘画音乐电影里他人的生命体验唤出方向,并用自己的精力去充填,渐渐成为实心人。而在这个由假及真的过程里,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是时间。
这就是模拟实践的过程,哲学教会我们辩证的看待问题,教会我们认识到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认识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认识到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规律。但是,实践上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再真,不用到实践中,也只是纸上谈兵,实战时自乱阵脚,丢盔弃甲,复盘时悔不当初。亲身经历难免伤己伤人,替代性思考问题也是给了我们一个解决问题的瓦罕走廊,既保护自己免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侵扰,也留下了一条与外界接触的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