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无敌
文:Recycler
47/133.2536
欢迎新朋友,给老朋友请安。
旧文加修改,还是要闭关
开篇先提个问题,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想先听听大家的意见。你也许会说“善,就是好心做好事;恶,就是坏心做坏事。”我又问,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你也许会说“好是让人愉快的;坏是让人厌恶的”。我想问,什么是愉快?什么是厌恶?让谁愉快让谁厌恶?这些给出的答案,善、恶、好、坏、愉悦、厌恶,是用一种非实物解释另一种非实物,可以无休止的解释下去,直到形成闭环。我此时想问能不能具体到行动中。你也许会说“善,就是坐车让位;恶,就是坐车不让位。”我能理解,这里“让”与“不让”,是相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来说的,例如老弱病残孕妇幼。他们是社会中的弱者,理应受到强者的照顾,这是儒家“仁”的思想。我想问,如果,我是说如果,一个倔强的老人不想坐,你是否会强迫他坐下?一个壮汉不让座,你是否了解他是否有隐疾?善不是真善,恶不是真恶。
“善不是真善,恶不是真恶”,就是我读论语体会到的。《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本书。作为儒学的经典书籍,从中可以读到孔子所宣扬的“道、仁、礼、孝、忠”。书读的不透彻,个人感觉《论语》中很少解释其定义,孔老师也只要求读者坚信其思想,按照他书中的指引凭心而做。我不免要问孔老师,你说的那些事是真理吗?你的思想我为什么要信服?
自从看过《明朝那些事》后,我对其中提到的王明阳老师,倍感崇拜。他从一个普通人,格竹格出了属于自己的思想,成为一代思想家。仔细想想,孔子、孟子、朱子、以及西方的大思想家,应该也不是天生的,也是后天立大志,勤思辨,而得到属于自己思想,可以为全人类服务的思想。我们也是普通人,现在所处的环境更开放,所接触的思想更丰富,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圣人?在我心底,谈不上成为圣人,但是希望能发现属于自己的思想。中华上下五千年,再加上国外历史不知道多少年,出现过数不尽的思想。或被发扬光大,或被历史掩埋。也许前人已经提出过,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通过对生活观察自己领悟的。这种思想的主旨对人无害,使己少愁苦。这种建立新思想的念头,在心底隐隐浮现,挥之不去。
要想建立属于自己的思想,必先了解其他人的思想,找到好的一面,发现坏的一面。中国几千年的礼教制度的核心就是儒学,儒学佼佼者当属开山鼻祖孔子,孔子言行思的精华主要集中在《论语》。这是我读这本书的原因。
正如开篇提到的“善”和“恶”。善的定义是什么?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是什么?有人行善,只在意个人的感受,不管不问受助者,这正如那个倔强的老头;有人行善,按自己理解的善,把自己喜欢吃的臭豆腐送给大家;有人行善,只是一时,我今天给乞丐一百元,是希望他今天过的好;有人行善,是为长久,我今天不给乞丐钱,我教他技能,是希望他能自食其力。当有这么多假设的时候,就发现,我们施行传统的善,能不能被另外的人所接受;我们理解的善,是不是真正善的定义,我们所理解的善也许正是别人理解的恶;我们所施行的善有没有时间限制?今天你救助了一个乞丐,明天乞丐又被别人救助,这会不会让乞丐养成好吃懒做的心态。正如我们指责别人不让座位,就是因为一天天养成的习惯,浅意识中认为这座位该给老人。这是善吗?彼此间人性不同,同一个人的人性不定,环境的影响,时间的影响,都可以把本来的善事,做成恶事。更何况你做这些善是考虑短期的善果,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还会有善果吗?种种假设,你会发现做任何善事,都不一定是善事,宇宙万物时间空间对任何一件善事都起到影响性作用。同理,做恶事同样可以假设很多的例子。侠盗劫富无数,只是为了救济穷人;战场上杀敌无数,只是保护自己的国家。当举了这么多极端的例子,就会发现生活中每一件平常事,善恶总是交缠在一起。善与恶是自己定义实施的,但是善与恶的实际效果却是别人在时间、空间上感受的。所以说,我们理解的善恶,善非善,恶非恶。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是善也是恶,非善也非恶。当我们想做一件善事,不要在执迷认定自己做的就是善事,也许在不知道何时就会爆发恶果。
这种思想,只能让人从心里接受各种意想不到、不在自己预料内的结果。结果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受宇宙万物控制,心就会坦然很多,少一些苦恼。既然这么阴谋论,那做任何事了就没意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管这么多善恶干什么!于是故意为恶,美其名曰“这是为你以后好”。人人持此种想法,不报以希望,不赋之努力。我们离成功、离完美越来越远。好比几个人参加百米跑步,每个人都持着结果万变的想法,也不去努力奔跑,既希望于一阵大风把自己吹向终点。风可能把你吹向终点,也可能把你吹回起点。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小概率事件,并且不受自己掌控。只有自己的主观想法才是掌控自己的中枢。努力去做事,有99%的概率成功。不努力去做事,也许只有1%的概率成功。这1%就是传说中的狗屎运,狗屎运面前人人平等。自己主观能动性对任何人也是人人平等,给每个人努力的机会,就看个人努力的程度罢了。
行善也是一个道理,首先要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心,无论是期待近期的善果还是期待以后的善果。自己的出发点是希望被帮助人越来越好。接着,既然想看到尽善尽美的结果,自己就要尽到100%的努力,你不让座位,永远也帮不了人。你不懂察言观色,就常会遇到倔老头。最后,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丰富强大自己,才能把结果引向尽可能好的方向。
虽然结果不重要,但是人们往往还是通过结果来验收自己的付出,这是人的本性。努力跑步不如吃兴奋剂的,帮人行善惹来一身麻烦。当付出没有结果,久而久之,失去了初心,失去了进取心,失去了满足感。与死物打交道都不见得会有100%的成功,更何况是与人打交道,不确定性因素更多,怎么办?我们可以把对别人对结果的评价,转移到对个人身心的满足感。我们做善事,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仁心,二是得到满意的善果。善果非善,不一定实现。那就把主要目标设定为满足自己的仁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为了满足基本的内心需求,内心需求既是初心。我们想做善事,不是为了获得什么结果,纯粹是满足自己行善的初心。我们有美好的梦想,并不是要有伟大的结果,而是为了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仁心既爱心,一种以强者的姿态扶持弱者的心境。我们所帮助的人,是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弱的人。强者把自己的一部分能量传递给弱者,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平衡,即为中庸之道。
以上,关于“仁”的一点想法。
~~~~~~~~太长不看~~~~~~~~~
简版:仁者无敌,哲学为王。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