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
抒情文写的主要是情感,其实就算不是抒情文,也离不了感情,人们说某篇文章不好会形容“干巴巴的”,所以从小老师就让我们下自己经历的事情自己感受的事情,就是因为写文章如果想感动别人就先让自己感动,不是自己的事情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感动呢?抒情文更是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主题的。
抒情文多半是情比事重要,按作者的话就是“情溢乎事”,那就基本要求我们两点:一是叙事不宜详细,甚至有时不必清晰。二是事只是豆之棚,瓜之架,要预留适当的空袭,情感才有抒发之地。
《荷塘月色》是我们都很熟知的有名抒情散文,其中有一句“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如果放在记叙中,会让人当成神经病吧,但放在抒情文中,却把作者那种寂寥、失落的情感抒发的很到位。
抒情文中的记事很多不是记事,比如“从你的瞳子里走出来,流浪终身”岂是记事?记叙文可以增强我们的见识,议论文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解,而抒情给我们情感教育,使我们有无情而又情,有卑劣之情而优美之情。情是肺腑真诚,无情也是。卑劣之情是肺腑真诚,优美高尚亦然。
描写
描写重点在描。“描”就是在原来的底稿上的原样画出,和原样越像也就是说描得越好。语文中的描写就是我们用文字描出景象,让别人去温习去想象。所以好的描写会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栩栩如生”的感觉。但如果我们想有好的描写就要借助别人懂得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写的东西,别人没有见过或听过,那如何能写到别人懂呢?第一可以借助于“比喻”。比如我们形容一个人歌唱的好,但如何才能让没有听过的人也觉得好呢?“她的歌声就像百灵鸟在歌唱”,虽然没有听过她的歌声,但想象下百灵鸟的歌唱,仿佛自己也听到清脆的歌声。
烘托法也常溶于描写中,夏天在雨来之前,都会有一段很闷的时间,树叶连动都不动,空气中有一种看不到的压力,如果直接写好像不容易,费墨不少别人也不定懂,但用一句“万木无声待雨来”,就会有一种意会而不用言谈的感觉,虽然也说不上是什么,但却能立刻想到作者想描述的那种感觉和情景。
还有一种常用的描写方式——想象。很经典的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如果真的让我们去听珍珠在玉盘落下的声音不见得很好听,但如果去想象这种声音,我们就会认为珠走玉盘的声音之美。还有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想象,实际是因为中国地势的原因,黄河由西北高原顺着地势流下来,但如果就这么平实的去描写,估计那种磅礴的气势立马会卸去不少。
比喻、烘托和想象的描写方法很多时间都是混合在一篇文章中出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下白居易的长诗《琵笆行》来重温一遍。
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一般都是用到议论文中。
归纳猛的一看好像比如前面哪几种写作技巧用得到多,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用到,比如“你这个孩子怎么不听话”这是归纳,因为孩子没有按父母的要求去做,或者觉得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这是一种意见。“狗有传染病”是归纳,所以也会产生意见和主张,有孩子的家庭不要养狗,因为孩子的抵抗力弱,容易传染。有人却觉得养狗可以,但需要经常给狗洗澡,打防疫针等。但又有人说,养狗那么讲究,我连养自己都没有那么费力。这么一说好像又把归纳说复杂了。
演绎和归纳是相辅相成的,归纳是结论,也就是已知的东西,而演绎则是未知。也举个大家都很熟的栗子:王戎细说路边李子苦的故事。李子苦是结论也就是归纳,李子生在大路边,如果不是苦的,早该让人采光了,王戎用的就是演绎法。如果还是觉得不好理解,再举个栗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百六十度,这是用很多三角形测试、计算得出的“已知”这个归纳。以后在遇到三角形,不用测试和计算了,我们就会知道内角和就是一百八,这就是“未知”,这是演绎。
综合
还记得上学那会作文的题目基本都是固定的,连写作的方式都会固定,写记叙文、抒情或议论成文,其实即使规定体裁,我们就用会某一种写作形式吗?显然不是的。即使我们不能用到前面的六种,也会用个一俩种,只是其中以哪种为主罢了。来一篇我们都很熟的《前赤壁赋》,因为这篇文章不仅有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皆备,而且还有诗歌。
叙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描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叙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描写: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叙述: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诗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叙述: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叙述: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议论,议论中有叙述,用叙述帮助议论,又用描写帮助叙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用描写帮助议论: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抒情帮助议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议论: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叙述帮助议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叙述: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