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的概念是被灌输的,从小,家长便在言传身教中传输给孩子男孩该如何,女孩该如何这样的概念。特别是女孩子,更多的是告知了什么事情是男孩子的范畴,女生是不可以去做的,以至于“第二性”的这个地位从女性本身来说都是认同且根深蒂固的。我个人是反对这种限制性的性别概念的灌输,比如男孩子不能哭,女生不能打架之类的话,直接指向了完全不同的社会期待。女生也需要坚强,温柔的男生也很有魅力,所以对自己的孩子教育过程中,她比我小时候天然的更像个女孩子,柔柔弱弱嗲嗲的,别人抢了她的玩具也只敢哭,不敢去抢。所以到现在我都在鼓励她抢回来,只要不想分享,那么就勇敢的拒绝,甚至一些打架的小技巧也尝试性的和她偶尔演练演练。可惜小家伙的拳头软绵绵的,等成长到能够打架的程度看来还需要不少时间。让我有些左右为难的是,性别观念的输入是不可回避的,因为还有自我保护的概念需要孩子去学习。这是另一个议题了,暂时不展开。
上幼儿园之前,小娃最爱的颜色是很中性的绿色,幼儿园之后开始喜欢粉色,这个颜色可以说是非常的女生气了,而且特别喜欢穿裙子,对美的意识很强烈。不知道这个和幼儿园的群体效应有没有关系,她喜欢,我也乐意去买一堆粉色的衣服玩具讨她欢心。只是对于服装,我更多说的是:“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加自由,既可以穿裤子也可以穿裙子,穿裤子很帅气,穿裙子很飘逸,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不想让她认为穿裙子是女生的特权,所以也告诉她有个苏格兰民族的男生也是可以穿格子裙的。而有时候家人会说女孩子不要如何,比如不能吃饭吧唧嘴、不能在路边随意上厕所,我都会加上一句男孩子也不可以。这些行为规范本就不分性别,这是为了让自己成长的更好,而非一方成为让另一方挑选的、待价而沽的商品。
网上的“女性意识”解释,集中在对于女性文学的探讨之中,有一段话是“为了使女性写作的纯粹性浮现出来,一个女性作家首先要做到的恰恰是拒绝历史,拒绝文化。也只有拒绝文化,通过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悬隔的策略,女性作家才能够从男性文化无处不在的经验领域中抽身而出。她们已别无选择,只有回到“一间自己的屋子”,审视自己,更注重自身的感触。作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中的女性作家,始终独立于当今文坛主流之外,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成为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把女性内心世界刻画得更加细腻、丰满,无疑是让女性意识复活的突出代表。”这段话体现了女性这个性别在文化范畴被束缚的地方无处不在,需要进行自我突破才能体会到。但是只是体现了冲突,只是意识到自己是个女性,在此之前,有没有承认自己是个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