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的人,只要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李清照说“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事实上,我觉得这两句话也是有欺骗性的。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
纵观历史,李白、杜甫、屈原,纳兰容若、仓央嘉措、陈子昂、李煜、李清照……这些曾给后人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之大文豪,哪一个因为腹有诗书而气自华了?如果他们都在各自的生活里因为腹有诗书而光彩照人的话,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慨叹从何而来?如果他们都因为饱读诗书而有静好的岁月,那么何来“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苍凉慨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样能让无数人恰当表情达意的无奈诗句又是怎么跃然笔尖的?如果万卷诗书,才华横溢可以醉了时光,那么仓央嘉措从青海湖到理塘转山转水转经筒只为遇见的哀婉缠绵之词又从何而来?难道那些能成为千古名句的诗词,真的只是作者一个人的悲哀?而不是千百年来无数饱读诗书而又落魄无奈的读书人共同的悲哀吗?难道我们真的不曾有过共感吗?李清照不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才女吗?李后主不是填得一手好词么?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句子来得多妙呀,但凡可以,我相信李白宁可不认识汪伦吧!千百年来,多少人都在不停地读着、不停地写着、不停地悟着,然而,这些不停地读,不停地写,不停地悟之人,他们该吃的亏、该上的当,哪一样又会少了?远到老子,庄子,鬼精到张仪、苏秦,豁达如庄子,机关算尽如曹操,看透悟透如孔子,哪一个又是读书读出一片艳阳天的?近到18大以来揪出来的那些贪官污吏们,他们不都是狠狠地读了一些书的吗?能让他们得名得利的巧妙计策不都是读书读来的吗?可惜“当面吴娘夸善舞,可怜总被腰肢误”了。他们从书上学来的巧妙计策最终都是误了自己。如此说来,多读书还不如不读书,比如《人民的名义》里的高育良、祁同伟等等,难道他们不曾读书吗?李白、李清照、苏东坡、李煜,他们哪一个的浪漫终究不是都用无尽的孤独来偿还的?古往今来,无数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者,又有多少是所有的寒冷最终以温暖归来的?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品评一番的。而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所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不是有力地驳回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么?我们看中国最后一个被称为“先生”的女人,中国唯一穿着裙子的“士”——叶嘉莹,她一世多艰,历经百凶直到耄耋之年,所有的寒冷才温暖的归来,这一切的确是得益于诗书。但是,如果当时她也有一个温暖的家,她也可以“云想衣裳花想容”,估计她的一切都会改写。正因为她一世多艰,寸心如水,历经百难,所以天以百凶成就了她。因此,我不觉得一定要读书,读各种书,甚至读自己其实并不喜欢的书,如果所有的读,只是为了装作爱读书的样子,这样你就累了,很累的读书,不读也罢!
世上最美好的感觉就是不需要用读书来武装自己,不需要争,不需要抢,一切刚刚好的模样。
我比较相信的是,读书就是一种给无处安放的灵魂找一个寄托之所的绝好方式。至少,这是我读书的理由。我闲得无聊的时候,也会找几本书来读。正如叶嘉莹所说一样:“因为我是一个经历过不少坎坷忧患的人,是读书给了我维生的工作能力,更是书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支持我度过了平生种种忧患与挫折。”所以,偶尔我也会读一点闲书,比如《道德经》、《增广贤文》《菜根谭》偶尔我也会学着叶嘉莹走进古典诗词绝妙的空间看诗书大家们吟花、咏水、说雾、唱风。
虽说读书不读书全凭个人爱好,但是如果你所有的牌局都不是把把和,如果你所有的饭局都不是杯杯皆敬你,如果你所有的日子都不是诗和远方,你除了做一条蛀书虫还能干嘛?如果你所到之处都不是鲜花和掌声,你又有什么理由任性不读书?无论你是处庙堂之高还是居江湖之远,你不读书又靠什么来提升你自己的品味?如果你读书,完全单纯都是因为喜欢,那么你就爱读什么读什么,上下五千年,中华大地上最不缺的就是书:让你跟着哭的跟着笑的书,讲述或浅显或深刻道理的书,还有那些拾人牙慧的鸡汤书,都可以拿来读,只要你喜欢,只要你开心就好。至于收获如何,就看你怎么汲取,怎么吮吸罢了。总之,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在书中拾起你喜欢的花瓣,酿一坛足以醉了时光的酒,美了自己,温暖了他人,不好么?
书香绝对不会飘香千古,能如花一般美了自己的永远只是你有需要翻开书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