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逛公园,孩子在小灌木上发现几颗果子,摘了其中一颗最大的,遇到小拱桥,从桥中央最高点向下滚动,滚下去,捡起来,又滚下去,这时一个小弟弟,跑过来把这颗果子拿跑了,他追着要,说:"这是我摘的,你要还给我",可是小弟弟吐个舌头,就是不还给他,还跑远了,他就在后面追,奶奶看不下去了,又去摘了3个路边灌木上的小果子,让孩子去交换,孩子去给小弟弟说,这里有着颗换你拿走的那一颗,怎么样,这次小弟弟同意换过来了,孩子也高兴的拿回了自己喜欢的果子,可是这样做对吗?这是一种妥协的办法,在当时可能防止出现升级事件的一种妥协做法,但合适吗?孩子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办呢?
遇到这事会出现几种家长们常见的处理方式:
1、有家长会说:"别要了,这东西又不值钱,送给小弟弟,你再去摘一颗更大的。"
这种说法孩子接受了,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逃避,而且让孩子觉得家长没有爱自己而爱别人了。若孩子没有接受,就会迁怒于家长,或让自己委屈的哭。
2、也有家长聪明很快用孩子不喜欢的其他东西跟小弟弟交换回来。
这种做法孩子通常会接受,但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妥协,遇事可妥协,若孩子不接受则可能发生肢体冲突。
3、也有家长会告诉小弟弟的家长,让其家长解决问题。
这样一般会还回孩子喜欢的东西,但可能孩子会看到小弟弟苦恼,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有事找自己的父母的不良依赖。若没有要回,则孩子会对父母大吵大闹,将气撒到父母头上。
个人认为比较稳妥的办法是:将孩子叫到一旁,问一下孩子, 是不是真的喜欢,想要回它,若是,给孩子出谋划策,启发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告知孩子,小弟弟比咱们小,可能不懂事,所以不能用打架方式解决问题,可以自己去找小弟弟的家长反映这个问题,让小弟弟的家长解决问题,若解决,告知孩子,下次遇见同样的事都可以找其家长申述,若其家长也没有解决问题,可以进一步请家长替小弟弟说对不起或其他替代物的补偿。
孩子身边事,无论好事坏事,都是培养培育最佳教学案例,珍惜每一次孩子与外界的互动,让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悄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