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因为疫情在家隔离,深度阅读了于海文的《新生命手册》,学习到一致性沟通,是目前心理学界最有效的沟通方法之一,它既可以帮助我们 在沟通过程中,觉察自己自动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大部分的信念和模式都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的,而这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信念与模式,基本上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百度“潜意识”),同时也能够有效地传达事实信息。 特意写下此阅读笔记。
此沟通模型又被称为亲密关系沟通模型,其实是深度沟通模型,不仅可用于亲密关系沟通,也可灵活用于很多沟通场合。如果学会这种沟通模型,将会受益菲浅。
1. 背景(脉络情境)
每次你进入一个新的情境时,都带着一份以过去经验(包括最近及遥远的过去)所建立的脉络情境。因此,你并非清新的进入新情境;你根据曾有的经验把新情境染上了色彩。例如,假如你过了很糟糕的一天而感觉很烦躁,若遇见了陌生人,你会以一种很烦躁的心理架构去跟他互动。相反的,如果你觉得轻松愉快,即使遇到困难的问题,你也会以正面的心态去面对。
脉络情境是指当下的情境可以投射于其上的背景或是基质。因此,一个人若能定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白自己的脉络情境,是很有益的。人不该视脉络情境为理所当然,它是会转换与改变的。眼睛闭上一会儿,省视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能让你对自己目前的背景有印象。当你观察自己的思维并注意自己的感受时,你会发现那些被视为琐碎的体验--一些反复的思维、或是似乎莫名所以的模糊的情绪。注意,它们会替你的新情境染色。事实上,脉络情境甚至会帮你从无限的知觉范畴中,选择你会注意到的事物。
2. 知觉(五官)
当你张开眼睛观察另外一个人,你就开始吸收有关这个人的种种资料了,如果你不打算与他沟通,而只想留下这个人的全面印象,你就会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观察他,就好像在美术馆欣赏一座雕像似的。你可以透过自己的感官--看、听、闻、尝、触,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内就吸收到数百万的讯息。虽然大部份是潜意识在运作,但是你确实能如此迅速的吸收那么广泛的讯息。有趣的是,这几百万项数据,没有一项具有任何的意义––他们纯粹是刺激神经系统的结果,而你的大脑只会以新鲜的感官数据--形状、颜色、质地、气味及声音来体验。
请注意,这些都只是印象-----一缕香味,一些细微的声音,对方脸上的一抹表情。这些知觉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为了更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无意识的在这数百万的数据上做工,为的是要使这些数据有意义––我们会进行解释的心理运作。知觉是感官的,解释则是赋予意义的心理运作。
3. 解释(赋予意义)
观察一个对象时,你会看到他的坐姿、肤色、双手放的位置、服装的颜色及式样、饰物、皮肤的状况、发型等等。由这些印象,你会统合出一个整体的画面,这就是你的解释了。现在,很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的解释并非正确无误--它只是根据你的观察所做的最佳猜测。这些解释帮助你把透过感官所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变得容易理解。虽然这些解释不「正确」,但也绝非「错误」。这只是你了解这些信息的方法。
一个人要常常和别人核对,看看对方是不是同意你的解释。我们不可能同时又对又错的,不论如何,我可以跟你印证一下我对你的看法,是不是跟你对自己的看法相符合。注意,就是对方同意我的看法,也不代表我正确,只代表我们的意见相同;如果你的意见不同,也不是代表我错误,只是我们意见不同。当双方的解释有所不同时,我们并不需要互相赞同,相反的,我们可以对彼此的观点不同感到好奇,对自己或彼此都能有更进一步的学习。这种无所谓对错与好奇的心态,使一个人能敞开来继续学习,若是把它僵化为谁是谁非时,就阻止了学习。
我们常常会用下面的例句来表达自己的解释:
*「我『解释』你是个仁慈的人。」
*「我『相信』你是诚实的。」
*「我『想』你很害羞。」
*「我『假设』这对你是很困难的。」
*「我『想象』你很不舒服。」
*「我『判断』你很努力的要沟通。」
*「我『推测』你在想别的事情。」
*「我『幻想』你感觉很年轻。」
解释是一种涉及思考的心理的运作,我们常犯的错误就是把解释与感觉相混淆了。「我『感觉』你、、、」根本不是描述感觉;而是「我『认为』你」的错误表达。
很多人害怕表达自己的解释,因为批判别人一直被看做是一种负面的表达。其实,批判(解释)只是你把数据合理化的一个方式,为的是要更深刻的认识对方。批判并不见得代表排斥;事实上,批判只是把杂乱的数据加以区分而产生意义而已。种种的感觉都是透过这些解释而产生的:你的感官如何解释这些数据,促使你决定接近对方或是远离对方。
4. 感觉
由于你所做的解释,你才发展出感觉来。感觉是跟血流与能量变动有关的身体的经验。基本上感觉分两种:正面与负面。
正面的感觉时,体内血管会扩张,一种温暖的感受与身体舒适的感觉随之而来。当你知觉到这种种正面的感情时,你会觉得想接近使你有这些感受的对方,你会想用下面的这些话来传达你正面的感受:「我喜欢你,」「我被你吸引,」「我想接近你,」「我跟你在一起很舒服,」「我觉得跟你很亲近,」「我觉得跟你在一起很温暖,」「我爱你」。整体的经验是觉得亲密而舒服的,并且有接近对方的欲望。
负面的感觉时,体内的血管会收缩,然后会觉得紧张、不舒服、冷漠、有想要退避的欲望。你可能用下列的句子表示负面的感受:「跟你在一起不太舒服,」「我不喜欢你,」「我觉得跟你很疏远,」「我被你排斥,」「我怕你,」「我恨你,」或是「我想离你远远的。」整体的感受是疏远、冷漠及排斥的感觉。
注意,负面的感受并不表示对方是坏人或者是错误;它只单纯反映出有负面感觉的人内在的批判,他经验到想要离开的欲望。例如,今天早上选定外出服时,你排除了衣橱中所有其它的衣服;选择巧克力冰淇淋时,你排除了其它的口味。因此,正负面的感觉,跟选择与评价有关,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对方的价值,只是反映出有这些感受的人内在评价的过程。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自己的感觉完全是建立在自己的脉络情境(背景)及解释上。同一份知觉,可以因为不同的脉络情境\解释而染上不同的色彩,任何知觉都可能有正面或负面的感觉。譬如,一个大汉拿着一把刀子,我们可以对这个景像作种种不同的解释,如果有人把它解释为具有威胁性的凶手,他就会有负面的感觉而想逃走。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把它解释为大厨师正要剁烤牛肉,这个人可能会接近大厨师以便拿到第一片烤牛肉;所以,「感觉」是由知觉的解释来决定的。
5. 意图
意图是在意识状态下运用意志把你的感觉转化为行动。每一个知觉\解释\感受的情结,都有可能发展成你想怎么做的企图。你不必听从自己的感受;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所以决定的行动也可能与感受相反。比如你被一个人所吸引,但是决定不追随这个吸引力,因为你对既有的关系已经有了承诺。同样的,你也许害怕某一个人,却决定接近这个人去谈谈你的害怕,而不是听从你的感受而退缩。所以,在任何的状况中你都能有所学习,不论你是否跟随你的感受。
同时,你应该随时准备好在对话时问别人:「你告诉我这些的意图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升了接触的层次,把普通的思想交流转化为深层义理的沟通。例如,如果一个人表达愤怒时,是企图厘清现况而可以跟你更接近,那么你可能会有兴趣留下来面对他的愤怒;不过,如果他纯粹是企图威吓或控制你,你就会不想理他。澄清意图能使沟通达到前所未有的更深的层次。
6. 行动
一旦你清楚了自己的知觉、解释、感觉和意图之后,付诸行动的决定就会简单明了了,并且会更有效的去执行。有了这样的驾驭能力,你就更能为自己负责,你的内在力量也会不断的增长。这时你会体会到,自己是如何不停的造就了你自身的存在。这么一来,你就有可能永无止境的成长、扩展与转化。
虽然我们所描述的这些沟通现象似乎是直线连续的形式,但是它们通常却是同时产生的。于是,在沟通时不必一定要照着上面的顺序。我们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然后觉察当时产生的所有相关的元素。比如说有些人很清处他们的解释是什么,于是要去找找感受为何,有的人会很容易就知道自己是何感受,却不明白这到底作何解释。沟通过程中的元素是混合在一起的,就好像各种食物煮在汤里时是一样的。没有所谓正确的顺序。只要开始,描述给你的对象知道你此刻所找到的元素!
最后
练习才能使用熟练,Practice makes per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