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子恶能廉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cáo)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bò)焉。虽然,仲子恶(wū)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jù),妻辟纑(bì lú),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gě)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wū)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 jǐ)频顣(pín cù)曰:‘恶用是鶂鶂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鶂鶂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wū)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译文:(齐国名将)匡章说:“陈仲子难道不是真正的廉洁之士吗?他住在於陵,三天没有吃东西,饿得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到。井边有个李子,已被金龟子的幼虫啃掉了大半,他爬过去拿来吃,吞了三口,然后耳朵才听得见,眼睛才看得到。”    孟子说:“在齐国的士人中,我一定推陈仲子为手中的大拇指(点赞)。但是,他怎能叫做廉洁?要推广陈仲子的那种操守,只有变成蚯蚓才能办到。蚯蚓,在地上吃干土,在地下喝泉水。陈仲子住的房屋,是伯夷建造的,还是盗跖建造的?他吃的粮食,是伯夷种植的,还是盗跖种植的?这些都还不知道呢。”      匡章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他自己编织草鞋,妻子积麻搓线,用这些交换来的。”    孟子说:“陈仲子是齐国的世家。他的哥哥陈戴,每年采邑的俸禄有上万钟。他认为哥哥的俸禄是不该得的,他就不吃:认为哥哥的房屋是不该得的,他就不住:于是避开哥哥,离开母亲,自己住到於陵去了。有一天他回去探望母亲,正好有人送给他哥哥一只活鹅,他皱看眉头说:‘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做什么?’过了几天,母亲杀了这只鹅同他一起吃。这时他的哥哥从外面回来,说:“这就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啊。’他就跑到门外把食物呕吐出来。因为是自己母亲的食物就不吃,因为是妻子的食物就吃,因为是哥哥的房屋就不住,因为是於陵的房屋就住了,这还算是能够推广他那种廉洁吗?像陈仲子那样的人,只有变成蚯蚓才能推广他的操守。”

历史背景:陈仲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及隐士,曾在齐国稷下学宫任教。他生长于官宦世家,其兄陈戴承父荫为上卿,广宇华栋,锦衣玉食。    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周礼·地官司徒》一书提出了六项社保措施: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对象涵盖了幼儿、老年人、穷人、处于困境的人、残疾人以及富人。前五者都好理解,对于富人的“社会保障”主要体现在一个“安”字上,而安富措施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不“杀富”,在赋税措施上能够让富人承受得起。

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著《管子·牧民》,提出:何谓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的原意是逼仄,稍后引申为有棱角、正直、不贪婪。与其他道德规范推崇的那些“可为”不同,“廉”这一观念特别强调哪些行为“不可为”。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诱惑在你面前,到底是取还是不取?这里就把“廉”作为判断标准。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廉就是“有分辨,不苟取也”。有分辨即有原则,苟取即无原则。《论语•述而》也表述过类似的思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所以,理解“廉”有两个要点:1、要有原则,有底线;2、重在知道何者“不可为”。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讲“廉”是具有普遍性的,是对君子的要求,官员自然尤其需要注意,但又不仅限于官员,人人都需要用“廉”要求自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