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路过我的高中,都会让我感慨万千。
那是全县唯一的重点高中,面向全县所有的初中招生,录取率低得可怜。我所在的初中班里有45个人参加中考,考上高中的不超过5个人。整个高中只有一栋三层的教学楼,分别是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每个年级有8个班,一个班60人,两个文科班,六个理科班。
曾经艰难却辉煌的重点中学
我所在的县是全国贫困县,上头的拨款少得可怜,老师的工资还经常拖欠。一个班60个人,其中有一半是考进来的,另外的一半是买进来的。
学校里有两个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老师,但是在我们那一届毕业之后的两年,都被其他学校挖走了。其余老师都是我们当地师专毕业的。
学校的学习环境很艰辛,食堂就是几间平房,每天的菜都是大铁锅炖的白菜豆腐之类的,食堂没有吃饭的地方,打完了饭只能蹲在院里吃或者拿到教室里吃,宿舍是大通铺,一个人翻身,全铺的人都能知道。
这就是我们县的最高学府,这里的生活虽然很苦,却是我们每个学生通往外界唯一的通道,承载着全县的希望。每隔一年会有一两个能上清北的,985或211的就不算稀罕了,每年都能有大几十人上百人的。
现在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我想象中的学校现在应该日子好过多了,录取率也会越来越好看,但现实却狠狠的给了我一巴掌。
重点中学陷招生难题
曾经破旧的校舍搬到更广阔的地方,曾经尘土飞扬的操场也变成了标准的操场,草皮足球场,塑胶篮球场。原来的1栋教学楼现在变成了3栋,宿舍楼,后勤楼,行政楼应有尽有,曾经一个年级只能招8个班,现在一个年级有20个班,老师的学历也越来越高,最低的也要是本科师范院校。
硬件条件越来越好,但招生却越来越难。录取分数一降再降,学生的统考分数也越来越差,在全市的排名越来越靠后。曾经这所人们挤爆了头都想进去的重点中学,现在却出现了招生难的问题。
高中招生难,一方面,是学生数量减少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初中生流失严重,而且流失的这些初中生,都是重点中学的苗子学生。
都已经是9年义务教育,为什么初中生还会流失这么严重呢?
9年义务教育的一锅端,让生源大量流失
问题的根源就出在9年义务教育上,初中成了义务教育,参差不齐的学生都进了初中,到了初中不允许分班,不允许有快慢班教学,所以初中的教学状况就很不乐观。
有一句话叫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用在现在的学校里一点都不过分。我上初中的时候,学校里也会有打架斗殴的,但这都是极个例,是属于被通报批评被围观被鄙视的,但是现在打架斗殴成了常态。
有一次去初中找原来的老师,正好是赶上学校课间操的时间,看着那些染着头发,戴着耳环纹着身的小青年,我很难把他们和初中生联系在一起。
我上初中的时候男生连长发都不能留,更别说戴耳环染头发纹身了。我问老师,为啥现在学校对着装管得这么松呢?
老师说,“不敢管了,以前孩子们害怕被通报批评,害怕被劝退。现在明确了9年义务教育不能劝退学生,因为有这个底线在,通报批评,记过处分,对学生没有任何震慑,校风越来越差。”
因为校风越来越差,所以一些重视孩子的家长,就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去其他的地方上学。家里条件好的,都去市里买了学区房,让孩子从小学就出去上了。家庭条件不允许,家长工作原因没办法陪读的,也选择让孩子在六年级的时候考外地的寄宿初中,然后在外地一路读到高考。
就这样,家里重视孩子学习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的,通过考试被选拔到了其他的学校。生源的大量流失,导致留下来的学生水平越来越差,学校的整体水平下降,优秀的老师也被挖走了,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导致重点高中成了空壳子的傀儡,不复当年的光辉。
听说我们县现在已经不再是贫困县了,这当然离不开县里老百姓的努力奋斗。是呀,为了脱贫,家长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挣钱上,把孩子扔给老家的爷爷奶奶照顾,任其自由的生长。
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对孩子来说诱惑太多了,孩子现在吃穿不愁,又没家长管束,可以想干啥就干啥,读书写作业哪里有刷抖音好玩呢?物质上是脱贫了,可是精神上的贫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