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之夜,虽然开着空调,却还是干燥闷热难耐,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昏昏沉沉,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突然被一个划破寂静的叫喊声惊醒,微汗涔涔。那挤过窗户,爬进窗帘的炮声愈加振奋我的思绪。没错,这又是一场凌晨的葬礼,大伯喊醒熟睡的父亲送村里逝世的老人,至于那断断续续的炮声,提醒着村里人,老人将一去不复返。微醺的双眼,透过被黑夜染黑的窗帘,依稀看见了黎明的脚步临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对于这位逝世的老人,这新的一天又有何意义呢?人生的散场仪式罢了!我更加清醒了,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几百米外传来的哀乐声,等待着送行车队的沉重步伐声,虽然只是零星几声礼炮,却已经把我拉入了那沉重而复杂的氛围中……
在农村长大的我,从小就目睹和参与了不少丧葬之礼,就像春夏秋冬在我生命中轮回了二十六年,给我烙下了它们独特的印记一样,葬礼毫无意外地赐予我奇妙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借着此夜此景,将我的这种精神体验叙之于笔端,以理清那复杂而奇妙的感受。
我们村里,但凡哪家老人仙逝,都有固定的一套丧葬仪式。活人成为逝者的那一天,家属都会急匆匆地向亲戚奔走相告,逝者最亲近的兄弟姐妹和侄子外甥都会第一时间赶来吊唁,通常是带一刀纸,男人们显得心情沉重,客观地谈论着逝者缘何这般,而女人本就是感性多情的,看见逝者遗体,内心的悲伤就喷薄而出,有匍匐在逝者身上孩子一样哇哇大哭的,有哭依在门边讲述逝者生前种种好的,有一边拉劝一边掩泪抽泣的,任你几个人都无法劝勉,哀号声让在场人动容,更增添了人们对死者的敬重和缅怀,悲伤的氛围渲染得更浓烈,这就是女人的能耐。此时最忙的人要属逝者的儿子和媳妇了,儿子得张罗请亲戚、请和尚和入殓师等大的事宜,儿媳要赶着买孝布,买寿衣,他们连悲伤的时间都难空出来,同族本家或者邻居都会赶来帮忙,又不懂的事宜,逝者家属总会很礼貌地向经验老的邻居请教,他们也会很仔细地指导。此时,屋内灯火通明,来往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关于葬礼的主角逝者,正静静地躺在客厅的正中央,接受儿女的孝心,听着亲戚和邻里对他的评价(无论这人平时有多少缺点,人们对他的离开还是震惊、惋惜、哀伤为多)。这一天终归是忙碌的,夜里十二点之前,逝者被换好寿衣,在冰柜里正寝,遗体前安置了一张八仙桌(四方桌),奉上裱装好的、最慈祥的遗像,临时准备的供果,一盏煤油灯,据说这盏灯在逝者头七之前必须亮着,这大概是他生命的支撑点吧,人们聊以慰藉他逝去的灵魂,看到这盏熠熠生辉却弱不惊风的煤油灯,人们神圣的敬畏之心不免油然而生。这一晚,庄重而严肃的是“烧千张”仪式,由儿孙为逝者烧一千张纸钱,他们围跪在火炉旁,披麻戴孝,任燃烧的纸灰四散,任热烈的火焰飞溅窜高,亲属在一旁静静地凝望着逝者,火光映衬下的他们的眼睛更红更润了,也许是悲伤所致,也许是火光熏腾的吧,女人们人在哀嚎和抽泣。如果是逝者的女儿,她们的哭泣大多让人动容,如果是儿媳哭天抢地,这就有可能招来一些人的非议了,说她“猫哭耗子,假慈悲”“虚伪”等,不过极少有这样做作的儿媳,极少有这样的亲属,一切视逝者生前和家人相处的情况而定。闹闹哄哄这得耗费一个小时,对逝者悼念的首场仪式在这样慌乱而匆忙的一天中结束了,亲戚邻居散了,儿子和逝者的老伴从这天起就要守着亲人的遗体,睡在他身旁直至离开的那一天。
此后,逝者家中就忙个不停,吊唁者络绎不绝,亲属中年老的人就会赶来为逝者折纸钱,围坐在一起诉说着她们与逝者生前的种种事迹,讲述着过去一起经历的艰难苦乐人生,拉一拉家长里短,有说不尽的话语和道不尽的情长。逝者家属在此期间赶着请算命先生算好殡葬时间,写好日子,入殓师吩咐的相关事宜都亲力亲为,还得请厨师买菜,请人布置灵堂,订购供品,请和尚诵经……如果逝者儿女多,还会商议如何分工操办丧事,以便各行其职。
头七对逝者来说是最隆重的丧葬仪式。有两大环节:遗体告别仪式、入土安葬仪式。头七的前一天晚上逝者家里就已经济济一堂,灯火通明。亲戚朋友邻居都来吊唁。她们都赶着早来出份子钱,深怕自己落在最后一个,据说最后一个不吉利。由村里的老会计负责收钱写人情簿,客人会得到一包烟和一卷孝布,济济一堂的人,都伸长脖子看看人情簿,此时每个人对名字的关注度异常高涨。然后,客人在门前布置好的大棚里就餐,相识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相互劝酒,热闹非凡,这更像是一个句别重逢的聚会。逝者家属此时围跪在火炉旁烧纸,面色呆滞,也许是悲伤过度,也许是这几天的劳累使他神色呆滞疲惫。逝者的儿子则是在入殓师和和尚大师的指引下做各种跪拜祭奠仪式,没有任务时,就必须站在门口对每一个来宾行跪拜礼。这一天,逝者的儿子可是累坏了,对于逝者来说,生儿子对他来说是一件幸事,也许你在这一刻能深切体会到,有人为他披麻戴孝真是有福之人!村里的老者就是这样认为的。热火朝天的宴席仍在继续,临近的村民早已赶来了,她们几天前就听说逝者的儿女花了好几千请来当地有名的歌舞团,以表孝心。村民们在劲歌热舞中陶醉,在戏谑打科中欢笑,在精彩的杂技表演中惊叹,在奇幻莫测的魔术表演中啧啧称赞,如果是这样的反应,观众们越发赞叹逝者儿女们的孝心可嘉,如果嘟嘟着嘴意兴阑珊而走,总不免在回家的路上抱怨自己白跑了这趟。我想,寿终正寝的逝者是否也会为这场表演感到倍儿有面子或是感到丢人现眼呢?逝者无法回答,他只是睡在那里,默默不语。歌舞剧团的哄闹声中,哀乐为来宾吃饱喝足后的祭拜中扮演烘托气氛的角色,逝者儿女分列祭拜席两旁向来宾行大礼,相互熟悉的四目相视一笑,有的嘴里叼根烟,显得倒是很有面儿,似乎他成了仪式的主角儿。祭拜席上首也就是逝者遗体下首的四方桌子上的供品丰富到漫出来:一头宰杀好的整猪,桌上罗列供品数量按逝者的年龄多少标准置办,五花八门。就连四方桌脚都不放过,捆绑着活羊羔受惊吓地嚷嚷着,被束着双脚的鸡鸭则被惊吓得哽咽。不得不说逝者有福气,生前哪有这般待遇?
随着歌舞表演落下帷幕,客人观众尽散,既已十二点了,预示着逝者的头七正日到了,预示着逝者的遗体告别仪式临近。如果说十二点之前的仪式以热闹为主,那么接下来当以庄重严肃为主。休息了两个多小时,凌晨两点半,送殡的亲属就聚在逝者家中,准备送逝者出殡。礼炮轰鸣,划破这寂静的夜空,哀乐响起,惊醒村庄的人们,也许他们开始在床上谈论起逝者来,多有不舍和留恋,也许有像我一样在思考死亡的意义……说来奇怪,就这几声轰鸣和这单调的哀乐,就唤醒了人们最柔然的情思,儿女贵在灵前痛哭流涕,甚至哭晕,比任何时候都伤感,就连男人们也是红了眼眶,任谁目睹这一切,也不会说假慈悲这类坏,因为家人再对生前的逝者存有偏见,在逝者即将永远踏出家门而不归之时,总是心有不舍的,毕竟同在屋檐下多少个日日夜夜,纵有千般不好,也有一次柔然的语言触动活着的人的软肋,舍不得放不下是他们心情的主旋律。更何况,逝者生前给儿女的是无私的爱,生在我们村,她(他)确是一个勤劳善良的老人,谁意识到他(她)即将永远与这个村子告别不哀叹惋惜?当入殓师宣告出殡仪式开始时,悲伤的热浪达到高潮,由村里八位壮汉组成的抬轿人推着逝者的灵车缓缓离开客厅,离开逝者的家,穿过他(她)身前无数次走过的小路,送殡的亲属一路哀嚎相随。对亲人来说,这是最令他们痛心的时刻,对于我来说,这是最庄严最令我深思的时刻。我对死亡有了更直观的敬畏。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和肉体永远分开(我相信人是有灵魂的,至少这灵魂承载了一个人的精神,至于能否永生我不敢断言),灵魂无论是否消散,生者总能从他的肉体上得到慰藉,仍然能看得见,他仍然在家,所以在出殡之前,人的悲伤感时不太浓烈的,当正真意识到即将连逝者的没有魂灵的肉体也失去了,活着的人怎么能不奔溃?那是和他们相处了好多年的亲人呐!他为这个家的每一个人倾注了自己的爱,为这个家贡献了自己的血汗,如今他撒手人寰,将永远消失在他熟悉的家里,这是多么悲伤的事情!人活着时,不管到哪里都可以回家,家是身体的栖息地,也是心灵的港湾,现在逝者被推出一步,就是意味着永远的别离,对于逝者来说何其悲痛,我为他与家的永别感到悲痛,胜过他的灵魂与肉体的永别。对于我来说,最说不得的就是“永远”二字,它太沉重,凡是用它修饰的词语都带有悲观的色彩,“永远在一起”那只是幻想罢了,“永远幸福”生命都是短暂的,何谈精神体验的永恒?“永远分别”分别已是好久不见的悲痛,怎么能承受“永远”的重负?我不喜欢“永远”这个词,它太沉重伤感,我们有时太畏惧死亡,不知不觉用“永远”加在美好的名词前面,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但结果更是自欺欺人,徒增"永远”的悲观主义色彩。所以,当想到逝者永远离开自己的家,永远回不去了的时候,我敬畏死亡,它真的很残忍无情,剥夺了人的爱、付出、心血……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灵魂的消失已经让人悲痛不已,为什么还要强迫肉体也永远与家分离,死亡太无情了,但我只敬畏,别无他法。八位壮汉直至把逝者抬上灵车,方能放松片刻。而亲属们坐上送行的辆,紧跟尾部拖着竹子的灵车,向殡仪馆驶去,与家再无交集……当逝者到达殡仪馆,我相信他的灵魂即使活着,在那一刻也是没有活着的意义了。当肉体消失,谁还能承认他作为人的存在?冷冰冰的殡仪馆,是灵魂和肉体诀别的场所,灵魂即将远去,而肉体即将化成青烟薄雾,总是逝者的亲人一再呼唤,让灵魂回家,不要跟着肉体一起被烧死,但是对于灵魂来说,回家有何意义,最最亲爱的肉体即将远逝,孤单单的灵魂能被谁承认被谁接纳?好生悲伤!也许灵魂会孤独漂泊,也许它会降生到另一个新生的肉体,但是再也做不回那个生前的逝者了,永远的消失了原来了,可见死亡是多么沉重和悲伤!
当逝者遗体被推进殡仪馆的一刹那,我觉得逝者自我的告别式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活着的亲人的缅怀仪式,又是一番哀乐,浩浩荡荡的车队护送一包红布裹着的无机物回家了,人们还是大张旗鼓地为这些无机物准备安生之所,将它们安放在棺材里,为它们穿上体面的衣服,然后安葬,算是入土为安。又是哀乐又是哀嚎,我分明感受到这个仪式轻浮多了。
家乡的葬礼,何止这些,头七过后,每隔一个星期一次,以此类推,共六七。二到五七比较平淡,家里简单上供,出嫁的女儿前来应七缅怀。直到最后六七,又要稍微隆重一番,请和尚超度,亲戚都来,做最后一次集体悼念,也算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缅怀。而对于子孙后代,此后每天都要早饭、午饭上供逝者,以示他与家人同在。直到三年整才罢。到了满坟那天,最亲的几个人到逝者坟头放炮仗,上供食物,脱孝服,这就意味着丧期满,活着的人对逝者可以释怀了。这些在我看来都受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的影响,对于活着的人来说,这些繁冗复杂的葬礼一定程度上提醒人们不忘根本,让逝者的存在有了更大的意义,对逝者自己意义不大,但是对即将逝者是种慰藉,对活着的人是种希望的寄托,我觉得挺有必要。但是整个仪式过程当中,缺乏严肃。比如歌舞团就不应该请来凑人闹,一场严肃而沉重的仪式怎许他在这里胡闹?功力主义盛行的年代,让家乡的葬礼显得浮躁而不实,真让人惋惜。总的来说,我是引以为傲的,至少人们对待亲人的离去,他们的礼数到位,一点没有马虎,相比于城市的葬礼,沉重庄严得多,逝者应该可以安息了。
对于死亡意义的思考,虽是消极的悲伤的,但是活着不是怀着消极悲伤的情绪等待它,而是积极乐观地面对活着这个话题,毕竟活着与死亡无关,即使弥留之际,自问对得起活着,也甘心体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