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聊的是《在行》这个APP。从它刚刚开始产生雏形,就已经深深地引发了我的兴趣,然后就是持续地关注:关注这里出现的各种新的话题,新入驻的各行各业新的奇葩。直到这个周末,一鼓作气约了四位行家。
其实见一见行家的最直接的理由很简单——懒。我几乎越来越同意那个说法:勤奋而聪明的人,是工业家,他们会生产出这个世界需要的很多东西;勤奋而笨拙的人,是追随者和劳动者,他们会为前一类人打工;懒惰而笨拙的人,基本上就是坐享其成,不会有太多创造也不会有什么充沛的产出与丰厚的回报;而懒惰又聪明的人,就会发明创造很多方法,发明很多办法,把该办的事儿办了,还能省时省力。
直接面谈行家,最大的收益就是对于时间的节省,以及,少走弯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约谈的一两个小时里,同你感兴趣的领域里的行家,探讨你感兴趣的话题。当然,聊得深还是聊得浅,一定靠的是双方的互动,不然,采访作为一个专门的技术活儿,其技术性、技巧性如何体现?
这种将知识变现的工具,已经从纯粹的专业技能的传授,延展到了专业技能的服务。也就是说,课程形式,从曾经比较单一的某一领域深有经验的前辈口头传授,扩展到了各种私人定制的服务,服务种类也从健身、发型、摄影,延伸到房产购买、身体理疗等更广阔的领域。整个平台的属性变得更加立体,与生活的结合更加密切。
但这样的O2O平台依旧摆脱不了作为平台的一个劣势——甲乙双方一旦通过平台建立联系,便可以在今后的接触中抛离平台,线下私聊。平台在整个交往过程中一旦完成牵线搭桥的作用后,便会毫无悬念地被抛弃。人的好奇心终究有限。一旦在约谈足够多的行家,满足了第一轮的各种好奇心后,这个平台的吸引力还能有多大,将是一个问号。换句话说,一个只能保证初次存在参与度的平台产品的复购率,完全依靠客人在某一领域的好奇心有多重(约见相同领域的不同行家),或者在不同领域的好奇心有多广(约见不同领域的不同行家)。即便培养了用户忠诚,一旦好奇心下降,再想客人付款消费,几乎不太可能。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个生意模式的根基,相当不稳,发展前景也会比较受限。
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东西,是一个就人与人的沟通、知识的传递很有价值的媒介。因为在这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分钟会有哪个领域的哪位大咖,胸怀万千故事,等待与你分享。没有别的,知道这些人的存在,和这些人近距离地接触,亲身听一听这些人讲的故事,绝对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本身会告诉我们,原来生命可以如有此多种精彩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