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下乡镇,半小时的路程,司机哥开的车飞快,公路两旁的树欻欻而过。柳树开始苏醒,其他的仿佛还在沉睡中,苍绿依旧苍绿,光秃依旧光秃。一路上,我看见稀稀拉拉的鸟窝,一个,一个,搭建在挺拔的白杨高高的树杈上。一抹漆黄闪入眼中,主干以上的枝桠清一色明艳的黄!
翻开从同事那里借来的《傲慢与偏见》。
一个富有的单身汉必定想要娶一位太太,这已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喜欢这样简洁而明亮的开头,我一下子沉浸下去,两天暴力读完。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发展,每个人的话语都各具特色,班纳特先生机智、诙谐、幽默,不拘言笑和变幻莫测。班纳特太太智商、情商都不高,又装聪明。伊丽莎白活泼调皮,聪明伶俐又富有情趣。吉英性情温和善良,心地宽容,待人不耍心眼。达西富有同情心,坚贞笃信,思想独立,不被他人左右。
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每个人都栩栩如生。不同性格和情趣下的一言一行都高度一致,以一贯之。比如班纳特太太爱财大于爱人,开篇如此——“一个拥有不少财产的单身汉,每年有四五千英镑的收入。这可真是咱们女儿们的福气!”故事结尾也如此——班纳特太太万分讨厌达西,伊丽莎白还担心母亲会不接受达西。当伊丽莎白把自己和达西的感情告诉班纳特太太时,母亲的反应非常特别:在刚刚听到这件事时,班纳特太太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没说出一个字。直到过了好一阵子,她才明白过来,尽管平时她在这类惠及全家的好事上,反应可并不迟缓。待慢慢恢复过来时,她开始在椅子上不安地扭动,一会儿站起,一会儿坐下,一会儿表示诧异,一会儿又为自己祝福。“天哪!上帝赐福给我!谁想得到啊!哎哟!达西先生!这是真的吗?噢!我最最可爱的丽萃!你将会变得多么富有啊!……”画面感极强的戏剧性动作和语言,教科书级别细致入微的描绘。这样的精彩在书中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伊丽莎白的原型应该是作者自己。不死读书,不矫揉造作,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发现乐趣。文章通篇无政治大事件,只是发生在身边的极其普通的日常琐碎小事,却细腻,亲切,美好,自然,顺畅。一件一件串起来,人物就藏在其中,惟妙惟肖展示着自己的个性。特崇拜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洞察世事人情,工于描绘。以前我总觉得风景美,现在看来,人物素描不亚于自然风景之美!
书中的人物都是一面面镜子。我总能在生活中找到他们的影子。科林斯先生并不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他却自诩高贵。是呀,人们提到自己时,总能很轻松自然地切换到一个特定的频道上:那是一个美好的、善良的、善解人意的自己,而其他人对待相似的事情,则完全是不同的。
玛丽没有天赋,刻苦读书,勤练钢琴,以求外界赞赏,生活呆板无趣,多多少少像自己。故意陷入古文古诗中,洋洋得意,学来晦涩的词语,装点门楣。背下押韵的古诗,人前卖弄,渐渐失去了读书的乐趣。说到底我们读书学习,是为了使生活更有情趣,是为了陶养高尚情操,
为了洞明世事让自己变得聪慧豁达。这样的学习所得,可并不仅仅限于书本呀!
我们都喜欢从谏如流,乐于改变的达西。文章上半部分的达西因富有而显傲慢,以至于女主伊丽莎白十分讨厌他。当他表白被拒绝后,开始反省自己,渐渐变得不再傲慢,心甘情愿地为心上人做很多事。伊丽莎白感受到他的善良和用心良苦,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慢慢接受了达西的爱。这是一个无关金钱只关性情的完美爱情。中国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希冀的也是这样的结局吧。
傲慢与偏见,不仅局限于达西和伊丽莎白,每个人都笼罩其中。取这样一个名字,涵盖整个故事,实在是太贴切不过了。《傲慢与偏见》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探究人性乐趣的门。只有当你拥有一颗宽容的心,不含任何批判的眼光去看这世间所有的人和物,你才可能更多地接近真相。
书本只是一个引荐人而已。“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我下到的乡镇一把手设置了严格的上下班刷脸、点名制度,可依然无法逆转乡镇懒散疲沓的工作作风。嘘!悄悄告诉你,经过我仔细观察发现,有些工作人员花在聊天和抱怨上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精力),要大于其真正沉浸在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