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漂泊在大城市的年轻人来说,买房似乎是件很遥远的事,一居室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住得起,与陌生人合租才是常态。
然而居住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但合租后的“缺乏真实社交”后遗症却愈演愈烈。
社交恐惧、享受孤独、不愿social成为很多合租青年的标签。
“同住屋檐下,互相不说话”,基本就是当代青年的合租实况了。
1
室友就在隔壁,却只活在我的微信里
阿朵通过乐房APP找到了一间地铁房,入住的第一天,就被管家拉入了一个名为「501室」的微信群。除了每月一次的水电燃气费结算时,群里会出现几个转账收款信息,其他时间都淹没在茫茫微信列表里。
没有必要的话,连室友的微信都懒得加,即便加了,最近的消息也停留在系统的那句「你已添加了木头人,现在可以开始聊天了」。
更为神奇的是,前一天室友还在为忘带钥匙而与自己进行亲切友好的交谈,转眼第二天在单元楼下等电梯时碰到就成了招呼都不打的陌生人。
阿朵把她和室友的这种关系总结成五个字——塑料室友情。
明明只有一墙之隔,但她与室友的互动从来都只会出现在微信里,“洗衣机里的衣服是你的吗”、“快递给你放到客厅桌子上了”……
有一次因为转下水道疏通费,阿朵加了室友为支付宝好友。于是她的蚂蚁森林就开始被室友频繁光顾,这大概是他们成为室友后彼此之间直接交集最多的一件事了。
“但形同陌路没什么不好”,她说,“不带来麻烦的室友就是好室友。”
2
与人合租最怕的一件事,便是碰面
为了避免跟室友见面打招呼的尴尬,Fairy每次决定要踏出房门之前,总会轻手轻脚地把门打开一条缝,暗中观察室友的动静。
如果门外有人,就迅速关上门回到屋里,尽量不给自己和室友寒暄的机会。
作为一枚典型的社交恐惧症患者,Fairy往往都是在熟人面前动如脱兔,在陌生人面前“安静如鸡”。
当然,室友被她归类为陌生人群。
错开的上下班时间给了她不见室友的便利条件。每天回到住处后,Fairy都会开启一套固定模式:开灯锁上房门——佛系地往床上一躺——点好外卖等着送上门——边吃边刷综艺减压。
如果不是去厕所和拿外卖,Fairy不会轻易迈出房门一步。租房快一年了,都没怎么见过室友。
合租的三间屋子是紧挨着的,“门”却成了Fairy和室友之间一道跨不过去的障碍。
不想打招呼,更不想说话,也不想要时刻穿戴整齐的拘束。即便是住在同一个房子里,也希望能有一个人生活的感觉。
谈到个中原因,她说:“上了一天班已经够累了,只想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享受孤独。”
3
为避免碰面,练就了一身“趴门辨声”的本事
每次出门上卫生间前,聪聪都会靠在房门上听外面有没有声响。
毕竟卫生间这种公共领域,同一时间只能允许一个人使用,通过声音来判断室友在干嘛再合适不过了。
短促的水声是在洗漱,马桶的抽水声是刚上完厕所,哗啦的水声是在洗澡……
再从脚步声和关门力度判断出是哪个房间的室友刚从卫生间出来。
长此以往,聪聪轻松练就一身“趴门辨声”的本事。
隔壁的情侣是不是又吵架了,昨夜的床头板撞了几轮墙,都能轻松get。
甚至通过大门的开关次数,把室友今天是否请了假,最近是否离了职这种事,也都能判断出个大差不离。
4
彼此保持距离,是室友们不约而同的默契
从洗漱池边的瓶瓶罐罐,到厕纸篓里的大姨妈纸,合租的年轻人们互相知道一丢丢彼此的生活隐私,表面上又是陌生人,这种关系真的很微妙。
《爱情公寓》、《生活大爆炸》里呈现的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是“合租”这道题的高分答案,但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在这道主观题里,没有哪种方式是一定正确的。
每个拥有不同梦想、不同性格的人,被生活随机分配到了同一屋檐下,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同样也是不确定的。
现如今大部分租客的生活模式,渐渐变成了同住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的陌生人,生活在8小时之内的人为了8小时之外的生活拼命奔波着,只为了8小时之外能有一处舒心、安心的落脚地。
或许我们都在为寻找一处乐房在奔走,我与这些人在乐房朝夕相处着,其实乐房就是乐房生活。
只是比起做朋友,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和室友做住在一起的“陌生人”。
对他们来说,默契地保持距离,似乎要比强颜欢笑来得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