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谈话
今天谈话的学生有:聂先哲,赵晶晶,孟林月,冯子轩和王坚。今天除了赵晶晶外,其他四个人都受到了批评,当然批评之后,也有诚恳的建议和要求。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处于下滑状态,所以只有对他们的严格的要求,才是更负责的爱。希望今天的五位同学能够看到自身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在八年级最后的冲刺阶段,努力赶上,不留遗憾。
二、关于班级论坛
今天的班级论坛是由刘璇组发起,刘璇主持,题目是:念人之恩,思己之过。发起缘由:如果没有感恩将会怎么样没有微笑,即使阳光灿烂,人群中也是阴云密布,没有人情,我们都像是那个多余的人。只关心自己,从来不曾想到别人。无感情可言,所有的事情没有规矩可循。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容易,可有的人幸福感更强,而有的人却终日忧愁,有时并不是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是心态的问题,说到底幸福是有秘诀的,其中念人之恩,思己之过,就是其中之一。念人之恩,心中常记着他人带给自己的那份感动,他的内心必定是温暖充实的,思己之过的人常常反观的是自身的不足,而在最适当的时候,做出改变,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今天发言的学生有:李丽,马晶晶,付俊豪,郭朝鑫,黄群尧,秦谓东,王红越,王恩林,许竞文,唐铜欣。
主持人总结不足是:讨论时间太长,发言声音小,有同学不认真听,纪律不好。发言亮点总结:我们总是对自己宽容,对他人严格。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吾日三省吾身,多次反思自己,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改正错误,要记得他人的好,生活才会充满阳光,心怀感恩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三、关于阅读:
之一:
今天阅读《精要主义》第1章——
选择,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选择的能力。——马德琳.恩格尔
•一旦我们放弃自己的选择能力,别的力量或者别的人就会插手替我们作出选择。
•人们常把选择视为一种事物,但它不是是我们面临的选项,也许可以算是事物,但选择是个行为动作,它不仅是我们拥有的东西,而且是我们做出的行动。
•习得性无助与选择能力缺失。
•很久以来,人们过分强调了选择的外部条件而低估了选择(我们行动)内在能力,这不仅仅是一个语义学上的问题,试想一下,想象(事物)会被拿走,而进行选择的核心能力(自由意志)却不会。
•这种强迫自己去做更多的方式,不过是一种障眼法罢了,这样的人不相信自己可以选择基于任务和挑战,而是认为自己必须什么都做。
•精要主义者必须高度重视选择能力,将之视为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它的存在独立于其他任何事物,任何人及任何力量。
•忽略了选择的能力,就等于选择了捂住眼,看着自己的能力被一点一滴的蚕食,最后只得服务于他人的选择,或者服务于自己过去的选择,结果我们将自己的选择能力拱手相让,这就是非精要主义者所为。
•精要主义者不仅总是选择能力,而且还庆幸它的存在,他们升职,一旦自己的选择权拱手相让那么久,不仅给予了他人的这种力量,而且还明确的授权他人来替自己作出选择。
•不加思考的努力,等同于习得性无助。无视拒绝带来的失落感。高度重视选择能力,他的存在独立于其他任何事物,任何人及任何力量。
今天反复思考了下面三句话:我选择我要做的事,只有小部分事情是重要的。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感觉精要主义真是自己应该来培养的品格,长期以来,自己形成了这样的想法:我必须做,这些都重要,和我能二者兼顾。其实今天看来都是错误的想法,要时刻牢记“更少,到更好”。
之二:
今日阅读第95和96条建议:
95、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
教师不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的精神世界的研究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和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呢?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首先应当从告诉他们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方法着手。事实——这是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的现实的反映和表现。为了看出(一)生活本身所提供的东西(儿童是带着他客观具有的特性和特点来到学校的),(二)教师所做的工作,(三)已经达到的结果,
教育现象是合乎逻辑的共同体和统一体。教师的劳动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成为创造性的过程,而教师本人也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成为积极作用于学生个性的力量,就是他不仅确认一切正在发生的事,而且他本身要去积极地影响教育现象,去创造教育现象。教师在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去创造教育现象,这正是创造性研究的最重要的因素——预见性之所在。不研究事实就没有预见,就没有创造,就没有丰富而完满的精神生活,就不会对教师工作发生兴趣。不去研究,积累和分析事实,就会产生一种严重的缺点——缺乏热情和因循守旧。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这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地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就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他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而如果教师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就会变成枯燥的事情。教育经验的实质,也就在于教师每一年都要有些新的发现,而在这种发现新事物的志向中,也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创造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看到了、研究了以前没有被人注意到的教育过程的某一个方面。创造性研究还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教师就不会再把教育工作看成是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是把完全一样的讲解、巩固等等做枯燥乏味的表演了。因循守旧、消极应付、缺乏热情——学校生活中所有这些不良现象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蔓延滋长,就是因为那里的教师没有看出教育现象的生机蓬勃的生命力,没有感到自己是教育现象的创造者。
96、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
生活随时随地告诉我们,能力差的学生,并不单纯就是记忆力降低的儿童。这些儿童的思维处于一种受抑制的、静止不动的、“僵化的”状态之中。也有过这样的时候:我尝试用直接对记忆施加影响的办法来改善他们的思维能力。但是这些尝试都完全归于失败了。强迫儿童背诵,然后要他把背过的东西再现出来,用这种办法“锻炼”记忆力是不行的,这对于儿童是有害的:他的神经系统和整个机体极度疲劳,而记忆只有变得更坏,因为这样做破坏了记忆跟“脑内发生的许多过程的一个很大系统”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和谐。现在,我引用阿诺辛的这句话,才比较确切地把多年来使我苦苦求解的那个思想表达出来了。
不要对学习落后的儿童进行不适当的教学。而在这种情况下,不适当的教学是指什么而言的呢?这里我不准备谈教学法(那是一个专门谈论的课题),而想谈一些主要的原则,因为离开原则,即使是最完美的教学法也会失效的。
在课堂上的学习要求同时使用记忆和思考。但是这些学习落后的儿童记不住跟其余儿童同样多的东西。在学校里给予脑力劳动的评分,是根据学生记住了多少和按照教师的要求而再现了多少来决定的(总的来说,我做出这个结论是有充分根据的。
107人中,有13人受到了高等教育。
人的头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但是这种奇迹只有在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这是一种长期的、单调的、非常复杂和折磨人的艰难的播种,撤下的种子要过好几年才能长成幼苗。这件工作还要求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地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
之三:
今天阅读的是郝老师的文章——《成长的长久动力从何而来》,解决学习与成长的动力问题,有两个关键:
关键之一:从基于兴趣的学习转变为基于问题的学习。因为基于问题的学习,目的清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角色相关,原有经验不再是需要丢弃的负担而可以成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能跳出学科中心的窠臼,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在学习中行动,在行动中反思。这种学习行为更容易得到来自家庭、单位以及社会的正面反馈乃至赞赏,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追求的行为,成为彰显自身价值、增进自我认同的“催化剂”。
关键之二:从个体学习转变为跨学科、跨学校的合作学习。“部落化生存”:像原始人围绕在篝火四周跳舞一样,围绕在知识周围筑造、栖居、歌唱。在彼此默契合作中,生命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探索着、创造着、实现着。
反思:郝老师文章中提到的方娇艳老师,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她有强大的自律和勤勉,她持之以恒每日阅读和写作,她是一束光,她让我们内心产生共鸣和震撼,也让我们察觉到生命的沉沦与失控,她能使我们重新鼓起劲来,从谷底重新升腾,获得觉醒与自由。
通过郝老师讲的两个关键问题,我会努力改变,使自己能在繁重的工作和琐碎的事务中源源不断获得求知的动力,也能在人生的不确定性中始终保持昂首苍穹的姿态。让那个愿意成长的心愿在内部力量的激发下,活泼泼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