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y180201
摘要:在诗句中,善用活用汉字,杨万里无疑是这方面首屈一指的高手。大家熟知的词类活用绝大多数都是框定在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等有着明显的重要意义词语的范围之内,而杨万里的词类活用并不只限于动词,名词,还有形容词,更有对连词等细微的看似只是承接句子意思的助词。我将根据杨万里的一些作品进行探究和品赏。
#杨万里 #词类活用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他最擅长写景,他一生写过的4000多首诗中绝大多数都是写景的。在众多唐诗宋词中,我们学过的许多名篇都是有关写景的,或是寓情于景,或是游历山水的哲思顿悟,那么杨万里的写景诗在和众多诗人较量下能让众人心悦诚服,也让他名传千古,就必定有一些过人之处。杨万里在用词上达到了极致的效果。
所谓精致,在于把这些词义狭窄的词精准布置,在这里先举两个连词的例子: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才”即是时间方逝,“早”又把时间稍微前移,时空倒序,角度清奇,写出了小荷的娇小玲珑和其内在的生机、力量,足以站稳蜻蜓。
江鸥大旬在,雪影正孤翻
“大”即是大,“正”即是时间铺展,极写鸥的飞翔速度和翻转的姿态,不直写鸥,而求其影,把时间无限缩小,捕捉翻飞的瞬间动作。
周必大曾评价说:“诚斋大篇短章,七步而成,一字不改。皆扫千军,倒三峡,穿天心,出月胁之语。至於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笔端有口,句中有眼。”
从这个评价,我们可以了解,杨万里无论写的是长篇的文章,还是短篇的诗词,都总能胸中有词,而且措辞极其细微精妙,一下笔就恰到好处,不需要改字换词。对事物的姿态拿捏的准确,同时也能够通过措辞充分的展现出来。从他的诗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像是有人在你耳边描述着眼前的风景,我们也能身临其境,透过词句之眼,看见杨万里心中不一样的山水。
下面我们再读《雪后晚晴》,探讨杨万里的用词之妙。
《雪后晚晴》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软红光里涌银山 中,“软红”,和“涌”就是活用,这里的活用并不是把它的词性改变,而是赋予他以另外的意思,把本不用于形容此类事物的形容词用在这类事物上。就如“软”,他用来形容的是一种质感。而杨万里把软字用在形容太阳的光照,我们就能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晚冬日里下雪后阳光触在皮肤上的柔和细腻,如暖风吹拂的感觉,而不是看到了“温暖的阳光”的类似表述再把“温暖”转化成“柔和”的质感,而且运用这本身就属于触觉的词语,更产生了额外的触觉,让我们觉得这暖阳似乎是非常真实,是“触手可及”的。
而“涌”字本身形容流体给人一种流动的液状的感觉。在这里化静为动,又生动地写出雪后群山银装素裹,一山接着一山,如水波一样。山光如水,带着刚停的满山白雪,传着晚冬的最后一丝寒气,夹杂着春风,向你奔涌而来。
我们这个时候再来看一遍“软红光里涌银山”,就能够很清楚,当初我们看这一句时,那种莫名的触感,那眼前的动态究竟是从何而来。“软”突出的是柔软温暖,“涌”表现的是液状的流动感,最爱的是东山晴后雪,阳光不那么明烈,柔软而温暖,群山模糊了棱角,成为了涌动的白色水流,暖阳的光里涌动着雪山的寒流,山不再是背景,光也无需翻过崇山峻岭,山和光一起涌动着,而你似乎能够用触觉感受到他们的涌动。我们就是这样透过“软”“涌”的诗眼来站在杨万里的身边,感受这景物给我们最直观的姿态。
陆游也说到:诚斋老子主诗盟,片言许可天下服。我们这时能够理解,杨万里的用词的确实富有主见的独到,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另类的切入角度,让他的诗词大放异彩。会表达感受的文字,就这样在他的笔触下诞生,杨万里不愧是汉字的雕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