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过无数的那么善良而又那么受伤的人。善良的面目其实如此狰狞。它是如此不言自明,以一种至高无上的威严昭示它的准确无误。
该问的不是“我们该不该善良”,不要对这纯粹的好进行无情的否定。该否定的不是善良,该否定的是那些不善良。
◆◆◆◆◆
01
这个周末,看了《局面》王志安老师专访中国女大学生江歌日本遇害案。
看完全程视频,感觉愤怒又无能为力,在网上帮助江歌妈妈签名后,总觉得有些话如鲠在喉,今天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为这件事贡献一点儿绵薄之力,也许就是我们能做的吧。
一场迟到294天的见面,两场持续8小时的采访。这是刘鑫首次在事发后面对江歌妈妈,解释江歌遇害经过。
2016年11月3日凌晨,江歌在自己租住的公寓门前身中十多刀,头部血流不止,在送往医院的路上不治身亡。
残忍杀害江歌的是江歌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
陈世峰与刘鑫是同一所大学院的同学,因为相处的久,很快就产生了感情同居在一起。但没过多久,两人出现矛盾,在案发前两个月两人分手。
分手后陈世峰仍旧对刘鑫多次纠缠,而无处落脚的刘鑫在不堪其扰时被江歌好心收留。
在案发当天,陈世峰再次找到刘鑫,刘鑫打电话给江歌求助,希望江歌去车站接她。善良的江歌孤身在车站等候了两个多小时,还带了馄饨准备两人一起回公寓吃。
凌晨时分,两人一同回家,而此时,刘鑫的前男陈世峰已经找上门来。
刘鑫先江歌一步进门,出于对朋友的保护,门外的江歌试图阻止陈世峰进门。结果是,江歌在门外被数十刀活活捅死,而刘鑫在门的另一边安然无恙。
江歌租住的公寓隔音效果很差,隔着门可以清楚地听到江歌的呼救声,而刘鑫选择了闭门不出。对于人性的弱点,大家都抱持了理解的态度,这并非十恶不赦。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并不是大部分人都有抗争的勇气。
但事后刘鑫的态度则让人感到寒心。
案发后,刘鑫迟迟不站出来指证凶手、为江歌伸冤,只想着撇清关系,快速回归自己的正常生活。
直到江歌妈妈公开在微博上怀疑凶手是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刘鑫才第一次通过微信描述案发当晚的情况“个人觉得(凶手)是前男友”。并将网友评论截图发给江歌妈妈威胁说“再出这种新闻,我就停止协助警察”。
刘鑫口口声声称江歌是她在日本的“唯一的亲人”,而江歌去世后,刘鑫没有参加江歌的葬礼,江歌妈妈在日本停留的16天里,刘鑫也没有来,她没有为江歌上一炷香、没有为江歌献上一束花,甚至刘鑫的父母也从来不认为江歌的死跟刘鑫有关系,还拉黑了江歌妈妈的电话,对江歌母亲说“她命短了而已!她不是为了俺闺女!”并且大爆粗口。
或许在事发后,日本警方要求刘鑫不要见任何人,包括她即便身在江歌葬礼现场马路对面,也没有被获准参加是事实,那这样的情况是不是能跟江歌妈妈说明一下呢?
在剩下的近300天里难道没有一次机会去说明解除误会吗?
直到《局面》专访,我们才在镜头的另一端看见江歌妈妈和刘鑫的首次对话,刘鑫在时隔近300天后才对江歌妈妈说了一句“对不起”。
但江歌妈妈最后还是决定不原谅她。
在这一系列专访中,刘鑫情绪最激动的时候不是谈论到江歌的死,也不是谈论到案发后对江歌妈妈造成的伤害,而是在谈及自己受到的舆论压力时。
过去的三天,随着节目的播出,辱骂刘鑫及其家人的声音排山倒海,舆论几乎一边倒。《局面》栏目的王志安老师的本意是打算让双方获得一个同样说话的机会,最好能在这次见面中,解开过去近300天的心结或者消弭一些隔阂。而随着视频的播出,更多真相细节浮出水面,我们看见更多的是刘鑫的“不负责任”。
刘鑫的表现远没有达到大家对她的期待。
刘鑫对江歌妈妈说,阿姨我会去看你的。
江歌妈妈问,多久一次?
刘鑫说,我不知道。
刘鑫说,刘鑫说,刘鑫说。但刘鑫没有做,但凡在这300天里她做了一点儿,她也不会在镜头面前指控舆论压力要把她、她一家人压得喘不过气。
02
日剧《白色巨塔》中有这样一个例子,追求结果正义的财前教授在诊断时太过轻率,原本可以发现的病情却没有发现,导致患者佐佐木庸平在病痛的折磨中去世。
佐佐木庸平的妻子良江无法原谅财前教授这种草率的诊断,让丈夫在死前的几小时里毫无尊严地饱受折磨,决定以孤身之力对抗整个医院,只为求财前教授的那一句道歉、求财前教授给她展示一个忏悔的姿态,而不是以一个拒不道歉、毫无忏悔的样子面对这样一个本来可以挽回的结局。
案件的最后,以财前教授身患癌症去世告终。
佐佐木庸平的妻子良江也只是作为推动剧情进展的配角从主线故事里淡去,那句她等的对不起再没有回复。释然,只有她自己能做到。
也正是因为她的渺小和无力,她才想做得更多。不原谅,并非只是关乎于恨,还有尊严和道义。
“即使是这样,你的丈夫也不会回来。”
“如果,今天我一个人的力量,能减少悲剧哪怕一点点的发生,那我一个人,也要去做。”
这种强大的示范效应,也许才是每件轰动全国事件背后的意义。
03
对不起,有什么用?
对不起,是在你做错了事情希望别人原谅你时候说的。
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里面公式组成部分中有一个因素被称为“工具性”。就好比对不起这个词,在使用时,就仿佛被赋予了作用,在每次做错事后,只要按钮摁下,工具的性质就显现,一个道歉就可以换来一切的烟消云散。
而对不起,原本的功能本来不该是这样的。这句话不应该被当成一个简单方便的工具,而是应该作为语言中真正表达歉意的桥梁。
歉意应该是加害者一个本真的态度,在做出了伤害行为时,归于自省时涌现出的歉疚、自责、心痛这样种种的复杂情感。而受害者在感知到对方的歉疚时,有可能就放下过往,既往不咎。
而宽恕、原谅这样的行为从来都不是强迫自己能完成的行为。
就像在地铁上被人踩了一脚,回头看到对方抱歉的眼神,可能那一瞬间就原谅他了,这个过程在人际交往中自然而然,不用强迫。
但是,更大的错误需要更多的歉意才有可能消弭,对于受害者说出的那句“原谅”,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而这句“原谅”,如果是听从旁人说的话,着意既往不咎,也多半难以真正释怀,最后成了平滑石膏面下破碎的心病。
别强迫自己说原谅,也比别让任何人强迫自己说原谅。无论是父母、好友、记者、好心的导师,他们都不该插手。
就像史普林说的那句“你原谅不思悔改的犯错者时,你并未恢复对他人理解和仁慈能力。但是,当犯错者努力争取到你的原谅时,他就重拾了他的人性”
你不原谅伤害你的人,并不意味着你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也不意味着你就自此失去同理心变得冷漠无情铁石心肠了。
而那种把受到的伤害隐藏起来内化在看不见的角落、假装对世界说原谅才是留毒最大的方式。
04
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们都在问,我们为什么要善良。我们以后还能不能善良。
天猫店主帮滞销的农民卖水果。1天卖了60万斤。后来因为农民坐地起价,成本高涨,代办掺杂三分之一熟果,导致发货和品控出现严重问题,损失至少50万,运营公司面临破产;
杭州保姆纵火案,雇主给保姆的儿子送童装,保姆说要在老家买房子,他们还借10万元钱给她,结果是经常小偷小摸的保姆在面临辞退时一把火烧毁了这个完美的家,而男主人从案发的那天就一直活在过去;
这次的江歌案,江歌为朋友身中数十刀,而称呼她为“亲人”的朋友,却全家拉黑、辱骂她的母亲,在江歌妈妈大年三十抱着江歌的遗像,看着万家灯火时,称她为亲人的朋友换了新发型,在朋友圈发自拍。
我们为什么要善良?既然善良带来了这么多令人心痛的结局。
因为善良才不是导致这些悲剧的起点。导致这些悲剧的起点从来都是那些不怀好意的恶意啊。
我们反思的不应该是我们应不应该善良?而是那些不善良怀有恶意的人为什么没有受到惩罚;而是面对那些恶意,我们怎样避开,保护自己;而是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怎样帮助他。
善良从来都没有错,错的是那些不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