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图书馆报道1+小时。晚上跑步13.33公里。
一
那天冲过半马终点线后,我开始从疾步走到缓步走。领过完赛包,路过人群,选择在赛事的大后方饮水供给点停下。我偷偷地模仿隔壁陌生跑友拉筋。我在心里默数“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周围很热闹,完赛的兴奋让每个人的隔阂又少了一分。他们在拍照,在聊天,在拉横幅。而我像经历了一场与身体的“生死”较量,紧张感减弱。
我将跑步时绑在腰间的衣服穿上,扯下被汗水湿透了的头巾。我留在原地,一边拉着筋,一边看着因没了电怎么也打不开的手机,一时间没了主意。站在我隔壁陌生的跑友换了一个又一个,终于来了一个和我手机同款的姑娘。我鼓起了勇气和她搭讪,希望能借她的充电宝为手机加一加油。
幸而善心的她没有拒绝向我伸出援手。姑娘来自佛山,前一天和朋友开车过来深圳跑马拉松。半马的她跑完了,现在还需等全程马拉松的朋友才能离开。因为借充电宝使用的缘故,我使劲找话题,将那两天的搭讪额度都用在了她的身上。临走前,还引来了另一个蹭电的跑友。最后我半是不好意思,半是无奈地走了。
二
走到行李堆里,根据自己的号牌找到寄放行李的车。领回行李的第一件事是找回厚的衣服,赶紧套进去。我心想,虽然此次的深马各方面的补给简陋,但是后勤做得还可以。起码有根据每人的号牌提供一个放行李的机会。
再次走过人堆,拍照的人依旧兴奋。而我表情木木地走了。也不是没有朋友相伴,只是熟悉的朋友没有在一起体验。也不是没有去找同伴的机会,只是想在第一次跑马的时候安静地经历。人很多,奖牌拍照的地方排起了长队。我忽然想起第一天在起点领物料后等待印印章的时候,排在我前面一位女士倒是很开朗。她兴奋地和前面的一位男士聊天。聊到兴起,发现两人都报了香港的马拉松,还留了微信说再约。我听着他们聊天,都是马拉松“常驻居民”。
三
我知道自己出来跑马拉松,是有点放不开。先不说当时和男友闹了点小矛盾,再有是身边没有个熟悉的人陪着,可总有点兴奋不起来。不过幸好这样子孤寂的心态让我更专注于跑步。
我根据大会给的公众号去查询成绩,竟然是2:15:14,比上回在家拉练的时候整整提前了25分钟!我半信半疑,直到短信发过来才相信这个事实。难道这就是一起跑步的魅力吗?
我兴奋地向周遭的报喜。我忽然觉得专注地跑步也是有好处的。可惜的是我为了早点回家,提前订了票,再次错过去找小伙伴玩的机会。
四
这次的跑步像做梦一样。从不相信自己能跑够一百天,在一百天跑出个21公里,顺带为2017年描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不过也是这次跑步,让我发现自己的可塑性。或许很多事情就该逼一下自己,别被自己吓怕了。
2018年来了,我在手机软件点了2018年跑2018公里的挑战。不知道我今年会有怎样令自己感到惊讶的一面呢?我忽然,有点期待了。
或许,这就是跑步给我带来的正面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