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头版推出的“高质量开展‘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系列敏言文章,特别是《奋勇争先,尽“福建所能”服务“国家所需”》一文,深刻阐述了福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战略定位与历史责任。这不仅是一次对规划编制工作的动员,更是一曲激励全省上下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大局的奋进号角。认真学习文章精神,我们深刻体会到,“奋勇争先”是姿态更是行动,“福建所能”是基础更是潜力,“国家所需”是方向更是使命。
“奋勇争先”要求我们保持昂扬斗志,在服务大局中抢占发展先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争先”意味着不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必须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福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省份,拥有“多区叠加”的政策优势,积累了敢拼会赢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我们更要发扬这种精神,勇于探索新路径、尝试新方法、构建新机制,力争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走在前列。规划工作本身也要“争先”,提高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确保规划既能引领福建自身跨越提升,又能为国家整体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尽‘福建所能’”要求我们立足省情实际,在扬长补短中锻造核心优势。“福建所能”是服务“国家所需”的基础和依托。这要求我们必须全面、客观、辩证地审视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发展阶段。一方面,要持续巩固和放大既有优势,如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特色领域,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形成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发挥民营经济发达、侨力资源丰富、对台优势独特、生态质量优良等长处,将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另一方面,要精准识别并着力补齐短板弱项,如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持续用力。规划编制就是要系统梳理“所能”,明确潜力所在、瓶颈所在,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务实的项目抓手,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将短板锻造成潜力板。
“服务‘国家所需’”要求我们胸怀“国之大者”,在融入全局中体现福建价值。福建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所需”就是福建发展的最大机遇和根本指向。这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国家战略意图,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无论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安全,还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福建都肩负着特殊使命,大有可为,也必须大有作为。例如,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福建要勇当“桥头堡”和“试验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福建要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高地;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要发挥“海丝”核心区等优势,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规划编制必须紧紧围绕这些“国家所需”,找准福建的切入点和发力点,确保福建的实践能够为国家贡献更多“福建智慧”和“福建方案”。
学以致用,关键在于将文章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应自觉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一是强化大局意识,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局限,自觉将本职工作置于国家发展和福建大局中去考量、去推进。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精准把握“福建所能”的现状与潜力,为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扎实依据。三是勇于改革创新,在规划思路、方法、机制上大胆探索,提出既符合上级精神又切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和举措。四是发扬务实作风,力戒形式主义,确保规划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转化为推动发展、服务国家的实际成效。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重任在肩,更须策马扬鞭。《奋勇争先,尽“福建所能”服务“国家所需”》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让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十五五”规划编制的各项工作中,精心描绘福建未来发展新画卷,努力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