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也是五言诗发展的全盛期。
本期文章,我们走进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诗歌
继汉乐府民歌之后,魏晋南北朝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都有了全面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风格迥异的诗歌流派,其中以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影响最大。
三国时期的诗歌代表是建安诗歌,它充分吸收了乐府诗歌的营养,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慷慨豪迈,气势悲壮,被誉为“建安风骨”。
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
所谓“骨”,则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
建安风骨首推当属三曹,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中提到: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虽然魏武帝时不时的会屠城,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文学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感情。
我还是极其喜欢和推崇曹老板的《蒿里行》。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抛开曹老板屠城的事迹不讲,“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句子还是有一份非常的悲凉在里面的。
当然了,曹操的《短歌行》更是佳作,不论是感情还是文采俱是上乘。
而曹丕的《燕歌行》和曹植的《白马篇》也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曹丕的《燕歌行》应该是现存最早的纯粹七言古诗。
而曹植《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更是千古佳句。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对建安时期的诗歌文章有以下评价: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诗歌重视气韵的自然和流畅,为近体诗的发展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魏末之西晋立国之初,社会现实黑暗,对文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此期间,玄学盛行,文人高谈玄学,对黑暗的政治满怀愤恨却又敢怒而不敢言,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歌大都晦涩难懂,这一时期地诗歌以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为代表。
此咏怀诗是阮籍随感而写,并非一时之作,后人加以辑录流传下来,这八十二首诗可称得上千古杰作。
晋室南渡以后,玄言诗盛行,所谓“玄言诗”,其实就是诗人以老庄哲学入诗,作品往往以玄言哲理敷衍拼凑而成,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缺乏艺术形象,没有真情实感,文学价值并不高,大多数的作品也都已经失传。【钟嵘《诗品序》: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