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中,“阿Q精神”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是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却。例如,他挨了人家的打,便用‘儿子打老子’来安慰自己,并自认为是胜利了。由于这种精神的支配,并永在屈辱中苟活。
听上去给人感觉像自欺欺人,像灌下了一大碗毒鸡汤去企图安慰自己,但当个体遭遇挫折时,但凡有一些阿Q精神,都不至于陷入抑郁情绪当中;看上去阿Q的一生受尽屈辱,命运充满被动,但他却在选择如何应对这件事上是最主动的,他能很好地调节认知,有较大的心理弹性,降低自己的压力达到平衡的状态,从这个维度上去看至少他具备心理健康。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陪伴来访者去探索那些导致情绪和认知失衡的不合理的想法,希望用一个更好的方式来替代原本的信念,让生活回归正轨,西方认知行为疗法的不合理信念有12种,阴阳辩证学法融合西方心理咨询流派中的理念和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中庸之道,将非理性认知归为以下4方面,本文采用案例视角进行部分解读:
一、片面vs全面
有不少考入名校的同学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从小到大都是生活在光圈中的,受尽长辈和同学的夸奖,当聚集在一起后,周围都是和自己一样厉害的人,竞争压力突然上升,产生巨大落差,开始看自己哪哪不顺眼,“成绩怎么努力都上不去,看书也没有以前专注了,每天都放纵自己然后后悔,身边的同学参加很多社团,我却自己一个人,报名参加比赛和项目又不知道怎么做”,满满的焦虑和失落,当伴随产生长时间的无力感后,仿佛便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思。
可以发现,这里非理性认知的特点是片面,是一种以偏概全,把一时的不如意和部分的缺点看作人生的全部,其实跳出来,我们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有家庭、朋友、梦想、兴趣等等,在一个地方被堵死了,恰好推动我们去探寻另一个更光明的出口。
这样看来,应对片面的当局者迷,全面的整体观的新视角能让整件事整个人焕然一新。
二、绝对vs相对
曾轰动一时的卢刚事件,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在美留学时,因两次答辩和错失最高奖学金名额而失衡,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回顾这一事件,卢刚内心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感觉到不公平,感觉到自己被针对,没有被公平对待。
但这个世界是否有绝对公平和绝对完美呢?当导师选择了卢刚,是否对另一位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日常生活中常遇见吃亏的事,疫情期间很多商铺减租了,但自己的店却没有变化,不禁开始觉得自己很惨,责备业主的不通人情,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
以此对比,当我们要求事态的发展是绝对化的,比如政府或社会的绝对公平、自己或他人的绝对完美、固执己见和单一衡量标准的绝对化真理,都会让我们陷入僵硬的不适环境中。但当我们采用相对视角去看待,把衡量的标尺进行动态调整,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有不同的结论,以此来达到重新平衡,正如和过去相比,现在的我们是在向前走的,和很多大成就人物相比我们是渺茫微小的,但向下比或水平对比的时候,我们是领先而优越的。
三、静止对发展
在处理个案的时候,或者我们在面对人生重大议题的时候,往往会想不通,在原地打转,当找不到自己的梦想时,我尝试了很多选择都是不通的路,回看这些时光都被浪费了,当我真的投身自己的专业沉淀,很多同行应届生已经走前了超多,开始陷入低落和无奈中。
但回看整件事,如果没有前面的试错,就不会有后面选择的坚定,如果没有这份坚定,可能在走这条路的时候就没有这么高的热情和耐力,如果只把衡量标准固定在一个点做判断,可能会是令人绝望和无奈的,但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用长远的视角去分析,很多所谓的冤枉路并不是白走的,探索本身是一种前进,正如“难走的路往往都是上坡路”。
四、失衡对适度
上班族勤奋工作,为更优质的生活而奋斗,当用力过猛透支身体则会有猝死风险;很多亲子关系中,更多的是紧绷状态,往往不是因为家长太冷漠管得太少,恰恰相反,往往是家长过于心急,对孩子干涉过多,没有基本的边界感,这时候的关心便会变成孩子的负担,让对方想要远离。
好的事物和坏的事物是相对的,如果走极端,就会变成好心做坏事,物极必反并不无道理,而适度是不好把握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依情境依自我多方面决定,但怀着适度的心态去行动,天平则不会轻易失衡,关系不会轻易破裂,关心往往都会是让人温暖的,努力往往是有力量的,正如考试有适度焦虑有助于学业成绩,但过度焦虑并将其放大,走向极端则会影响正常发挥。
综上所述,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酸葡萄心理”,摆脱不掉的橙子是甜的“甜橙子心理”,这种防御机制一定程度上维稳我们的内心状态,不陷入失衡和难受中,保护着我们,让我们有机会继续去思考如何提高,适度的阿Q精神会让我们轻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