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0年工作调到县城,搬入县城居住至今,我、老公和孩子们每周星期天雷打不动地回老家,看望双方的父母。孩子们外地求学后,我和老公一如既往每周按时回老家,除非有特殊情况,基本很少有不回的时候,这已经成为我们和父母的习惯。
老人知道子女们一般利用星期天时间回老家,每到星期天,他们基本不外出,即使有事外出,也会很快赶回,害怕孩子们回去吃闭门羹。每次回老家看到老人伫立街头翘首期盼的身影,一股酸楚涌上心头。
如果哪一周有事耽误回去不成,都要先打个电话告知一声,否则,老人就会主动打电话过来:嗯,你们有事就别应记着回来了,回来也没事,该忙啥忙啥啊。
如果哪一周有事耽误回去不成,一周中就会抽空趁中午时间往老家赶一趟。哪一周不回去,心里好像缺少点什么似的心神不宁,回去一趟,就好像吃了定心丸,心里感觉踏实,新的一周生活工作精气神足足的。
昨天周六九年级一练评卷,我不能回老家,老公和儿子回去看了孩子的爷爷和姥姥。今天周日,我本不想再往老家跑一趟了,想在家歇一天,可是心里总觉得烦躁不安,干啥也没心情,还是老想回去,于是说走就走,我说服儿子和我一起开车回老家。
刚好今天姐也回去看母亲,姐给母亲买了好几样蔬菜,我买了点肉,中午我们吃的卤面。近两年母亲饭量明显减少了,不管是吃卤面还是饺子还是馍菜汤,都是不满一碗饭。
孩子们拿回家的奶类,母亲也不想喝,谁回老家了,母亲就一样样地拿出来,硬塞着叫你吃喝,走的时候,还总是看看有啥叫捎的,喊叫着叫这个拿那个捎,有时车都起动了,又想起什么东西忘让拿了,急忙跑回屋去取;有时车走人空了,才想起东西忘捎了,很自责似的说自己没脑子,记不住事。说起来是孩子们回去看老人,拿的东西实际上还是孩子们分着吃了喝了。但母亲看着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了孩子们,心里好像很满足似的,如果让你捎你硬不捎,她就很生气,好像孩子们不捎东西就会挨饿似的,心里不是滋味。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不知不觉父母已满头白发,脊背佝偻,步履蹒跚,但在父母心里,我们永远是孩子,他们总想在有生之年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父母总是倾其所有,还想着给予孩子的太少,而孩子们能给予父母的有多少?
每次回老家看望老人,我们都是尽可能多在家待一段时间,我们的时间还很多,而留给父母的时间已不多了,况且陪伴父母是我们应尽的孝心。
曾听到过令人好感动的一段话: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世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我已经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对不起,从未让你们骄傲,你们却待我如宝!
父母之爱,如山之巍峨,如海之深邃;父母之爱,如天之广阔,如地之厚重。父母之恩情,我们报答不尽,父母之精神,激励我们走向远方。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趁父母还硬朗,趁父母还灵活,我们应做该做的事,尽该尽的孝心,莫等到枝枯叶落,空悲切,徒伤悲。
当你们老了,身体不再硬朗,腿脚不再灵便,我会搀扶你到你想去的地方,就像当初你手把手教我蹒跚学步一样。
当你们老了,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吃饭时饭菜还是情不自禁地调到桌上或地上,我会像当年你喂我一口一口吃饭一样喂你,并替你拾掇桌上地上的饭粒,帮你揩去衣服上的油污。
当你们老了,生活不能自理,我会像当初你照顾我一样,帮你穿衣洗脸端饭倒茶,尽心尽力照顾好你的生活,让你安享晚年。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福,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陈红的歌《常回家看看》萦绕耳畔,触动思绪。老人真的不图子女为家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也不图子女给父母提供多好的生活,不管你拿啥东西不拿啥东西,常回家看看,哪怕给父母捶捶后背揉揉肩,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
常回家看看,和父母在一起吃顿饭,听听父母的唠叨,给父母讲讲生活工作中的事情,给父母一份心安,也给自己一份心安。 20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