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连日的雨天让徒步变成一种奢望,天气预报显示五一期间会有好天,加上细栗老家的三月李正值成熟收获的季节,早就在群里引得大家口水直流!在大力水手群里一声召集,阿东,练琼,大陈他们跃跃欲试,加上风,狂牛他们一个个携家带口,一行30多人,自驾车前往细栗老家,徒步摘李哩去了!
还好,五一外出的乡亲没多少人回家,上屋门口的篮球场成了我们临时的停车场,齐刷刷放了十几部车。按原先约定的方案:风带一部分人直接往新卓塘进发,钓鱼,摘李哩,准备野炊食材;细栗带一部分徒友环村徒步,再到野炊地点集合。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细栗,自在,雨虹十几个热衷于徒步的徒友,从龙颈坳左边往珠坑尾方向出发。放眼放去,满眼翠绿:田里的禾苗在农民精心的侍弄下,正茁壮成长;田头,山坡,到处是挂满果食的李树,或红或绿,煞是引人,间或有一些桃树,也是满树的桃子,让人忍不住就想摘来尝尝!途遇村里的长者,叔婆伯姆,看细栗带来这么多客人,都热情地打着招呼。阿东他们看到满树让人垂诞的李子,就想要摘来尝尝,村民大方好客地话:“摘是食也,摘是食也!矛相干介!”
珠坑尾往连坳原先是有一条用于耕作的小路的,几十年没走,行到竹林尽头,突然迷了路,找不到了!练琼打趣地说到:“细栗,你是本地人么?路都寻唔到!”还好,住在旁边的外省媳妇非常热情地帮我们带路,在茅草遮掩下,觅得一条羊肠小道,朝连坳伯公坳方向继续往前。
远远就望见伯公坳那株古榆树茂盛的枝叶,路旁本家兄弟李园下觅食的土鸡,弓山背成片的李林,隐约听见干昌夫妇在山腰摘果的声响。几年前,干昌和村里的乡亲自筹资金,从田陶塘坑口,到风车扭,再到连坳,铺了约80cm宽的水泥路面,虽不宽阔,但也方便了附近的乡亲耕作和出行。
到了古榆树下,大伙稍作歇息,近前仔细端祥,古榆树原来的主枝支,因为雷电所劈,己经倒下,我们远远望去,茂盛的枝叶,是从树根处重新生长出来的新枝,比以往变得更加茂密。我们不由感叹古榆树顽强的生命力!
沿着蜿蜒的风车扭,一直下坡,田陶塘坑口,一路看到村民在摘李哩,摘桃哩,也有满树挂到红,掉落在地无人采摘的李里。小朋友们问:为什么他们不去采摘?任李哩掉落在地?问询在路下收李果的奇古兄弟,他说:“今天李哩丰收,但都不大,矛卖相,加上雨水多。摇果青的一斤才收3角钱,上庄挑摘的才1块多!家乡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而雨天路滑,摘李哩又危险,听说径南那边已经有好几个人因为摘李哩而摔坏了骨头!”看着辛劳的村民,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但农民又舍不得付出汗水的作物烂在土里,所以还是有一部分有人工的村民不计成本要把李哩摘下来卖,去换取1元8角。而后生外出,年老的村民,没办法去采摘,我想他们望着满树的果实,心里也是在流泪的!
田陶塘出来,经过石阶下,绕黄虎坑,山下方向一直向前。远望崩岗下梯田翠绿的禾苗,心里稍感一丝慰藉。
油桐正是开花的时节,满树雪白的花,风一吹,散落得满地都是。路脑的柿子树己经开始挂果,在果蒂下露出拇指大小的柿果,等到秋黄的季节,柿子就可以采摘了。原先老家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柿子树,等到秋收采摘时,就可以去换取我们读书一些费用,如今己少了很多柿子树了。小范,凡凡他们则被路旁的小昆虫,奇花,奇果子吸引,问我这里都是些什么?我说:“这个有个长鼻子的叫象鼻虫,还有天牛古,竹笋虫,我们小时候都喜欢捉来玩的!路旁那开着一朵朵红白相间的像绣球一样的花的,叫鬼点火;还有小小的,红红的像草莓一样果实的,我们叫它三月泡”。小朋友们听了,都觉得很稀奇!
从石福围,绕经竹伯塘,咀下,大王屋;穿过桃李窝,赤泥岗,罗排,塘背,向着野炊目的地:新卓塘继续徒步前进。以前集族而居的老屋,或己荒废,或有倒塌,没有了往日的热闹景像,偶有几座重新修缮后的老屋,也仅仅是作为族人红白好事,春节祭祀时的场所。取而代之的是布局杂乱,道路不通的田间红砖水泥房。唯一不变的是村里蜿蜒曲折的小河,依然在流淌着并不清澈的河水。曾经热闹熙攘的古井旁,麻石板依旧静静地躺着,却听不到打水时井桶碰着井沿动听的响声。常常回乡,却回不到我儿时乐园般的故乡!
一行意尤未尽地走到陶塘岗顶,远远就闻到了土鸡煲粥的香味!不由加快了前行的步伐,约莫2华里的山路尽头,眼前豁然开朗,一个山谷显现眼前:新卓塘到了!没有参加徒步的彦记和辉哥他们,带着女眷和小孩,分工合作:男人钓鱼,杀鸡,小孩拾柴寻烧,女人们七手八脚埋锅造饭。等我们徒步到达,正赶上土鸡粥,草鲩粥开锅时间,一个个顾不上斯文淑女,甩开膀子端碗就食,直教一个美味难以形容……
直至锅底朝天,阿东和大陈他们几个尤未满足,相约去教椅窝赤伯兄弟的李园里采摘了满满的几大袋李哩,方才恋恋不舍的告别了新卓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