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就会这样在生产队干下去,争取早日拿到代表男人的十个工分。在大队工作的二姑父要来一个去读书的名额。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南昌县分校,学农,全日制,一年。
这个学校的所在地,前面说过,就是原来的高中。
1961年,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简称共大,现今的江西农业大学)。创办三周年时,毛主席亲自提笔,给共大写了一封贺信,就是著名的《七三○指示》。毛主席在信中说:“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文钱,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少数在平地。这样的学校确实是很好的。”于是乎,共大分校在全省遍地开花,建有30所分校。南昌县分校就是之一。
从我保留下的课表中,可以看出,每周六天的课程中,有四天是上课,两天是劳动,劳动占三分之一。应该是认真落实了《七三○指示》。
1975年上映的电影《决裂》,把共大的办学经验推向了全国。电影中,对葛存壮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句“马尾巴的功能”的台词,这句极具幽默的台词曾经让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台词,也成了村里人指责我“身弱体白”的藉口。逼得我特意晒太阳,企图晒黑自己,不被成为嘲笑的对象。
课程表是两个字表述的,有的现在不能理解其含义,现录于后。
周一、三、五、六,上午四个课时,下午两个课时。周二、四全天劳动。周六下午,是安排回家的,只有一节体育课。统计了一下,除育种、粮食作物3课时,语文1课时外,经保,生理,经济作物,农业气象,政治,体育,粮食保管,土地肥料,体育都是2课时。可见对粮食作物重视程度。
在这里,我学到了甘南油菜,土壤的酸碱度,PH值,稻飞虱。也知道了杂交水稻,父本母本。不过没有听说袁隆平。了解到海南能栽种三季稻,是水稻育种的基地。学懂了花粉的传播和受粉的技巧。为老屋房前南瓜受粉创造了高产。
学校每月有6元钱的伙食补贴,基本上能够生活。有食堂,用菜饭票。小港口万同学的堂妹在食堂卖饭菜,偶尔用1分钱,买5分钱的饭菜,贪得一点便宜,可以吃的饱。特别是长身体地时期。
校区很大,地势不平而错落有致,花木葱茏更显庭院深深。院中有高大的毛栗子树,砸开要费好大的功夫。东面有一个校办的工厂,有油菜的经济作物的实验田。南面有大片的养鱼塘,旁边是农机专业的领地。是我们学农班羡慕的地方。北面有一个标准的大操场。操场的北边,是些小块的水稻田。
劳动课一般老师安排,班长带队。学生年龄相差很大,最大相差20多岁。学生来源于南昌县所属各公社的子弟。
在老大哥面前,我的农活显得笨拙,力气也没有他们大。记得有一次收稻子,班长来了一个承包。指定一块地方给我,干完就可休息。那块稻田大概有半亩大小,收好后要挑回去。累的眼冒金星。左盼右顾,望眼欲穿。想等干完活计的同学来帮忙。一边干活,一边等待。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总算来了帮忙的。现在都记忆犹新。
班里有一个同学的字写的特别好,像仿宋体字。很多的资料是他刻的蜡纸,油印。好像他的身体不是很好,经常咳嗽。
靠天吃饭的年代里,农业跟气象总是脱不开关系。一天,农业气象的老师拿来一叠油印了地图的纸,发到大家手里。要我们听广播的时候,记录在图纸上。
上午八点左右,广播电台会用缓慢的语速播报天气形势。一些地名,一些用词,像阿勒泰,乌鲁木齐、若羌、乌里雅苏台呀。槽线、高压呀等等,莫测高深的样子。提高了我的兴趣,也把我拉进了气象专业这个“群”。用一辈子的职业生涯来“支付”这个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