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薛蟠进贾府越变越坏,文中也有“比当日更坏了十倍”之说,秦钟进贾府则是越来越风流,文中有评语“正为风流始读书”。父亲送他进贾府读书本意却是想着学业要有长进的。贾府真的是不堪至极了吗?看着华丽,进去会后悔不迭,至少秦钟有过这种想法。
秦钟出身小官宦人家,五十岁上父亲方有了他,自然娇宠又器重的,家里本来专门请的有老师,后来老师亡故,听说亲家贾家的私塾师资不错,孩子去了成名有望,便借钱备了厚礼拜见老师,把儿子送了过去。
开始秦钟还是个腼腆羞怯,不大随和的小男生,在家还要经常温习旧课。也很有学习的范儿,他刚见宝玉时说过:“读书一事,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这样一个对学习尚有热心的学生到了贾府,遇见宝玉,倒也常在一起讨论,不过讨论的内容与学习差了十万八千里。
开始先是不论礼数,因为宝玉看不惯那些礼教,原本宝玉比秦钟长一辈,该叫叔叔,可是宝玉不依,非要兄弟相称。久了秦钟也只得混叫开了。再后就是两人太过亲密,惹得众人背后议论,进而是学堂里长得眉清目秀的几个和宝玉秦钟遥相呼应,“设言托意,咏桑寓柳”,几个人关系非同一般,还自谓高明。但终于还是有人心生嫉妒,最后,因为秦钟,金荣及贾家的一干子弟等在学堂大打一架。
秦钟在贾府的学习生涯不可谓不“多姿多彩”,生活也有趣味多了,在家可能他一整年见得最多的是他父亲和老师,这里整天还可见小姐,丫环,还有尼姑。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和尼姑智能好上了,在宝玉痴痴狂狂,叛逆又出格的熏陶下,有无过之而无不及,俗语说“跟着啥人学啥人,跟着巫婆会跳神”,总之这样的反倒有越学越瘸的趋势,宝玉的精髓没学会,表面的张狂倒学了不少。
秦钟对酸腐的礼教开始起了疑心,本就年少,又俊俏风流,于是渐渐开始无所顾忌,送他姐姐出殡的路上,见村里的二丫头,他不再腼腆,会和宝玉说一句“此卿大有意趣”;到了尼姑庵,和智能缱绻缠绵,也不顾忌当时正是他姐姐下葬的日子。因为没调养好,回来感了风寒,秦钟竟病倒了,后来智能跑去找他,撞见了正统兢业的秦父,秦父气极,大动肝火,赶跑了智能,又痛打了秦钟。年龄毕竟七十多了,这一气竟气出病来,没几日就病死了。
秦钟也在又羞又愧中早早走了,人间一遭,还不到二十年的光景。临死之前,他幡然醒悟,劝说宝玉:我们以前自以为见识高过世人,现在看来是自己担误自己,以后还是要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重。或许此时他懊悔进贾府,懊悔拜贾代儒为师,或许他也忽然明白还是世俗的那条人人皆走的路才是最安全的,此时临终的懊悔又有多大意义呢?
“早知日后争闲气,岂肯今朝错读书”,若秦父早知道贾府的私塾是如此不堪,宝玉又是如此性情乖僻,叛逆不屑仕途,他还会那么急切送秦钟到贾府吗?贾府所谓的诗书翰墨之族不知道迷惑了多少人。
如果警幻仙姑梦里的劝说,宝玉还有些懵懂,那么秦钟似乎就是用生命做教科书,他的匆匆而来,草草而去仿佛就是专门告诫宝玉没有功名,没有立身之本,一切都是惘然。反过来说,秦钟进贾府,在宝玉处耳濡耳染所学原来在生活面前是如此经不起推敲,反倒因自身体弱早早送了性命。
有时生活就是双刃剑,此一面,彼一面。不知谁耽误了谁,也不知谁成全了谁,更不知道谁启迪了谁。你来我往,来来往往中日子一天天过,小说里主角配角可以分明,生活里却是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主角,每个人的喜怒哀乐在每个人身上都是那么清晰明白,实实在在。今天爆出白百合出轨事件,娱乐圈又该热闹了,现实丝丝缕缕的复杂关系,人心的波澜起伏比之小说更甚,无论是多么深邃、剖析幽微的名著也一样难以企及。
看看娱乐圈,看看今天的社会,才知道《红楼梦》里的诸多人物活得多么压抑憋屈,何止秦钟,何止宝玉,即便秦业,贾政活得又能好到哪里去。看看他们,也真没必要抨击白百合等这些明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