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自己都有一种“执念”,就是“虽然现在的情况不是很好,我还处于自己不满意的状态,但是没关系,只要我干成一件事就行”。长期以来,随着个人当下情况的每一次变坏、时不时阅读名人生活经历片段的文章,这个“执念”不断地被强化,它就像一剂吗啡,把我从懊恼、失望等痛苦中拖出来,强烈的安慰了自己:
- 这一次,我只是运气不够好罢了
- 没关系,下一次努力,只要一次成功就行
- 干什么的都有能够成就一些什么的人,只要我干成一件事就行
- 保持耐心,只要有一次(成功)就翻身了
保持乐观好像也没多大问题,但其中有两点我一直都忽略了:
- 当下的境况并不是一次失败造成的,而是长期以来累积的结果,期望一次成功就翻身,其概率不亚于一个赌徒企图彩票中头奖清偿债务。
- 安慰自己的同时我也麻痹了头脑,没有真正的去反思总结自己的失败,而是归因于运气问题。虽然承认失败也有自身的问题,但是并没有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每次都是在怪罪运气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应该以二分法看待问题,自己肯定也有问题,绕了一圈回到自身,才勉强从自己身上找到一些诸如懒惰、思维不够灵活、头脑不够精明等很宽泛的原因。之后继续回到“只要干成一件事就行”的主题上,告诉自己加大尝试的量,多做几件事情,只要有一件成了就行。
只是认识自己的弱点几乎没什么用处,就像鸡汤对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仅仅是“认识”还不够,要“认清”。
认清即清楚的认识。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首先要把自己走的每一步、每一个决策都拿来反思,搞清楚自己具体错在了哪里,那些懒惰、头脑僵硬、思维呆板等宽泛概念的具体体现是什么。然后提出解决方案,方案也不能像“勤快点”、“锻炼思维能力”这样的宽泛、无从下手的概念,而要根据自己过往犯下的具体错误,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还要善于利用工具,利用工具去修正自己的行为,去弥补自己的弱点。
在市场、营销以及企业战略规划上,都有各种各样的工具,一开始我只是幼稚的认为这是所谓“商务人士”发明出来的构成行业壁垒的东西。现在我认识到这些工具是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的,根据大规模数据抽象出来的模型,就像对于大部分情况都可以适用的数学公式。所有决策应该是建立在精确的计算上的,可以很快做出正确决策的人并不是有什么天分,而是他熟练于使用公式或者有自己的一套计算方法。职业的敏感度和熟练度是关键,在听到一份商业计划或者一个什么报告的时候,他可以准确的提取出公式中需要的数据,迅速的放入公式中进行计算。